惊厥(别名:抽筋、抽风、惊风、抽搐)
挂号科室: 小儿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头部
多发人群:儿童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肌肉抽动、神志不清
相关检查:脑脊液检查、脑CT
相关手术:无
相关药品:苯巴比妥、布洛芬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0元)
热性惊厥的原因
43492次播放444次点赞
热性惊厥怎么治疗
47688次播放45次点赞
高热惊厥有哪些特点
27480次播放105次点赞
小儿惊厥能治愈吗
25083次播放241次点赞
宝宝发生惊厥怎么办
46542次播放220次点赞
小儿惊厥严重吗
33338次播放230次点赞
小儿惊厥的并发症
33792次播放125次点赞
小孩高烧抽搐后遗症
27088次播放330次点赞
热性惊厥(FS)是儿童最常见的发作形式, 约 2-5%的儿童于 3 个月到 5 岁出现(日本儿童达 6-9%),常见于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引起的发热。 国际抗癫痫联盟(1993 年)对 FS 的定义为: “年龄 1 个月后出现的痫性发作,与引起发热的疾病有关,非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所致,以前没有新生儿发作或无诱因的发作,不满足急性症状性发作的标准。”多数 FS 为 GTCs 发作,部分性发作占 4-16%, 87%发作时程短于 10 分钟,仅 9%超过 15 分钟,癫痫持续状态(>30 分钟)占 5%,且多数为部分性。尽管多数预后良好,但 FS 儿童中三分之一会再发。再发风险包括 18 月个内发作,发作时体温低于 38°C,发作前发热时间短(<1 小时),有 FS 家族史。具备全部危险因素的儿童,76%会再发,而没有危险因素的儿童再发率仅为 4%。针对 FS 儿童的大样本前瞻性随访研究显示, 其中 2-7%今后出现 AFS(Afebrileseizure, AFS) ,是普通人群的 2-10 倍。 FS 发展为癫痫的危险因素包括神经发育异常、癫痫家族史、再发性 FS,FS 前发热时程短暂、复杂性 FS。其中一些预测因素可能与遗传有关。 无危险因素的儿童 25 年后出现 AFS 的几率为 2.4%,一般人群为1.4%。至少有 1 次复杂性发作、有神经病学异常和家族史的儿童将有 10%的可能在7 岁时出现癫痫发作,如有长程 FS,则该风险增加到 21%,具备复杂性 FS 全部三个特征的儿童其风险将达到 49%。回顾性研究显示癫痫患者中 10-15%以前有 FS。不同的癫痫综合征有 FS 病史的百分率不同。虽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FS与今后的无热或无诱因发作有关,但这是否为因果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论。在动物模型中,发生长程 FS 的动物出现边缘系统癫痫的几率明显增加,但并未出现海马细胞的丢失,这与人类内侧颞叶癫痫(MTLE)不同。因此推论,引起 MTLE 患者海马细胞丢失的原因是癫痫发作而非 FS。
作者:王梦阳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阅读量: 68798
是不是热度越高越容易发生惊厥? 热性惊厥,是指发生在生后3月-5岁,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的惊厥,并且需要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惊厥的任何其他急性病,既往也没有无热发作史。患病率约为2%-5%,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儿童期患病率3%-4%。所谓高热惊厥是不准确的称谓,国际上诊断热性惊厥并没有发热程度的要求。 热性惊厥发作时在家庭如何处理? 家长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发作带来的意外伤害,将孩子放在平坦不易受伤的平地或者床上,保持头向一侧偏斜,以利于口腔内容物流出,不要向口腔内塞入任何物品;也不要过度用力按压病人,以免造成骨折;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没有证据表明按压人中可以缩短发作时间,而且90%以上的发作可以在5分钟内自发缓解,如果过度按压导致人中处皮肤破损还容易继发脑膜炎。 都说热性惊厥会让孩子脑子抽坏了,是真的吗? 热性惊厥总体预后良好,尚无直接因热性惊厥而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95%以上的热性惊厥患儿日后并不患癫G。热性惊厥后出现癫G的危险因素包括: 1、复杂型热性惊厥; 2、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发育落后); 3、有癫G家族史。
作者:张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阅读量: 20339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夜间准备睡觉或睡眠中突然下肢抽筋,一些人的疼痛足以将人惊醒,通过使劲牵拉抽筋的肌肉,疼痛可以缓解。由于相当一部分患者是老年人,去看医生,经常被告知是缺钙,要求补钙。许多人感到困惑,我平时补着钙呢,咋还抽筋呢? 贺岁剧《大腕》中有句台词:“我们中国人已经集体补过钙了“。的确,这些年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大家都认为中国人缺钙,于是各种补充钙质的补品应运而生,许多人已经补过钙了。 但这里有个逻辑上的问题,既然是缺钙,为什么只有下肢抽筋呢? 其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障碍,叫夜间痉挛痛(nocturnalleg cramps/night cramps),具体病因不明,医学上又叫特发性夜间腿痉挛,从儿童到成人都有发病,儿童总体发病率7.3%,从8岁开始发病,峰值在17岁,每次典型发作持续大约2分钟。随年龄增长发病增加,60岁以上约1/3的人有类似发作。怀孕妇女33%-50%有下肢痉挛,并随着孕程加重。 夜间腿痉挛主要影响腿、足或大腿肌肉,大多数病人(73%)发生在夜间,20%的病人白天夜里都有发作,7%的病人只在白天发作。平均发作9分钟,大腿症状持续时间最长。40%的病人一周发作超过三次,6%的病人每天发作。 痉挛可以在整个睡眠中的任何时候发生包括快动眼睡眠(REM),可能源自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异常自发放电,异常的运动神经末梢兴奋,运动单元在脊髓去抑制的情况下的高活跃度,或通过神经元交叉激活增强的肌肉收缩。局部缺血和代谢废物聚集可以引起疼痛。 2005年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提出睡眠相关腿痉挛的诊断标准: 和突然肌肉变硬或紧张,包括强烈的肌肉收缩有关的腿或足疼痛感觉。 腿或足的痛性肌肉收缩发生在睡眠期间,可以在清醒或睡眠状态下发作。 通过强力拉伸受影响的肌肉可以缓解疼痛,松弛肌肉。 睡眠相关腿痉挛不能用其他已知睡眠障碍,医学或神经学异常,药物使用或药物滥用解释。 其他引起夜间腿痉挛的因素包括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legs syndrome,RLS),周期性肢体运动,血管跛行,外周神经病,肌张力障碍,电解质紊乱等,其症状易于和夜间腿痉挛混淆。 低钙导致的抽搐是双侧肢体的强直性痉挛,手足抽搐,上肢表现为腕部屈曲、手指伸展、掌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靠近掌心并和小指相对,形成所谓“助产士手”,下肢呈“芭蕾舞足”。由此可见,大多数老人夜间下肢的抽搐不是低钙造成的。 对于夜间痉挛痛,国际上推荐的治疗是使用奎宁(Quinine),临床上,许多病人合并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以通过使用地奥司明片或马栗树籽提取物缓解症状。
作者:张学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阅读量: 17682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BICE)也称为轻度胃肠炎合并惊厥(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是由日本学者诸冈于1982年首次提出的,但是对于BICE的惊厥发作说法不一。BICE的病因并不完全清楚,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最常见。 BICE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有学者认为与高热惊厥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小儿脑发育未成熟,在一定诱因的影响下(如呕吐、腹泻)体内环境受到影响,导致大脑细胞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有报道认为BICE患儿脑脊液NO水平升高,推测NO和炎性因子在惊厥发生机制中有一定作用。 综合文献分析,目前对诊断BICE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 (1)婴幼儿既往健康; (2)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多见; (3)惊厥发作时可不发热,可以存在轻度脱水,但无明显水电酸碱紊乱; (4)惊厥以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为主,单次发作为多,但也可以成串发作,一次发病中可反复出现; (5)脑脊液检查正常; (6)发作时脑电图可有异常,但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 (7)脑部无影像学异常改变; (8)预后良好无复发,不会发展成癫痫。
作者:武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阅读量: 96653
相信关注我的许多家长并不陌生这样的场景:孩子发热时,突然出现肢体抖动,意识不清,口唇发紫、面色苍白,持续数分钟后自己停止。可能有些宝宝的父亲或母亲小时候也出现过上述情况。 那到底什么是热性惊厥呢? 热性惊厥既往又称为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惊厥,在欧洲和北美发病率为2%―5%,日本发病率为7%,而在中国发病率为4.4%。首次出现热性惊厥的发病年龄为3个月―5岁,高峰为18个月时,男孩稍多于女孩。绝大多数热性惊厥孩子5岁后不再发作。 目前国际上很多学者对热性惊厥的定义为: v 发生年龄:3月至5周岁 v 体温38度以上时出现的惊厥 v 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 v 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癫痫等) 绝大多数惊厥发生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初期(多见于病初体温骤然升高时,70%由上感诱发),多在发热后24小时以内出现。绝大部分的热性惊厥为全面性发作,占80%以上,少数为部分性发作。 热性惊厥的分类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复杂型热性惊厥。正确的分型可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热性惊厥的发病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1、父母均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宝宝出现热性惊厥的发病率为55.6%; 2、父母一方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宝宝出现热性惊厥的发病率为21.7%; 3、父母双方均无热性惊厥病史的,宝宝出现热性惊厥的发病率为5.5%; 其他:早产,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等。 热性惊厥复发的问题 多数热性惊厥患儿首次发作后,以后不再发作;但仍有30%―40%儿童可能出现复发,其中90%在首次发病后2年内出现复发。引起复发的情况很多,个体差异大,取决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 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 1、有热性惊厥家族史; 2、首次发作的年龄小于18个月; 3、体温38℃以下即发生惊厥; 4、首次发作即为复杂型热性惊厥; 5、有永久的神经系统异常; Berg教授曾进行大型数据分析提出,有以上1~2项者,复发机率为30%左右,满足3项以上者为复发几率达60%以上,而无任何危险因素时仍有14%的患者出现复发。 热性惊厥的预后 大部分的热性惊厥多于5岁后不再发作,预后相对较好。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热性惊厥的儿童,慢慢出现无热惊厥,继而发展为癫痫。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长时程的热性惊厥会有导致颞叶癫痫的可能。早在1964年,Falconer基于10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术后的病理学检查中发现,其中41例是颞叶内侧硬化,而这41例患者中32%有长时程热性惊厥发作史。与此同时,近年来临床和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反复的惊厥发作、长时程惊厥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均可引起以海马为主的神经元损伤、角质增生,最终导致海马组织受损硬化。
作者:武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阅读量: 14407
“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我的宝宝烧到抽筋啦!”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专家接到一个心急火燎的妈妈带着他的热性惊觉的孩子来看病。家长之所以紧张和着急是因为宝宝抽搐的过程看起来很恐怖,家长担心宝宝是不是得了严重的病,或发烧把宝宝的大脑烧坏了。其实这个过程您的宝宝可能刚经历了“热性惊厥”,那么什么是热性惊厥呢?发作期间如何处理呢?热性惊厥真的那么可怕吗? 什么是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是指宝宝在发热过程中出现的抽搐,通常体温在38℃以上,主要表现为身体僵直、抽动、眼球转动或上翻;可在短时间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呼吸会受到干扰,口唇发绀;有的宝宝会有牙关紧闭,口吐白沫。通常在数分钟内缓解,缓解后宝宝通常会困、想睡觉。 热性惊厥通常发生在5岁以下的宝宝,其发生率为2%-4%,高发年龄为1岁至1岁半。 热性惊厥的原因是什么? 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后造成宝宝发热,在发热的过程中宝宝出现热性惊厥,病毒感染中一种最常见的病毒为人类疱疹6病毒。 预防接种-有的疫苗接种后会出现发热,其中最常见的疫苗为麻腮风,接种疫苗后8-14天有的宝宝会出现发热,在发热的过程中宝宝出现热性惊厥。 危险因素 (1)家族史-如家族中有其它人有过热性惊厥史,宝宝热性惊厥的可能性会增加; (2)年龄-热性惊厥通常发生在5岁以下的宝宝,原因可能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发生热性惊厥后家长如何应对? 大部分热性惊厥会在短时间内自行停止,家长首先要镇定,然后再采取以下措施 (1)把宝宝侧卧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排出,口腔有分泌物或呕吐物时及时清出,防止嘴里的分泌物误吸入气管; (2)解开宝宝翻的衣物以利于散热及减少束缚,不要按住或抱住宝宝限制宝宝的手脚抽动; (3)不要往宝宝的口腔里塞任何东西,惊厥的宝宝不会咬伤自己舌头的,所以不要向宝宝口腔里塞手指、筷子、压舌板以免自己手指受伤或损伤宝宝口腔; (4)最好看下钟表记下时间或估计下时间,如果宝宝惊厥发作时间大于5分钟,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看医生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去医院后医生会做那些检查? 当家长带宝宝去医院后,医生会根据宝宝的情况要求做血电解质检查,腰椎穿刺等检查。 去医院后如何治疗? 如果热性惊厥自行停止,通常不需要治疗;一旦热性惊厥的发作时间大于15分钟,医生会用抗惊厥药停止宝宝抽动,除此之外,宝宝还需要以下治疗: (1)降温治疗 (2)抗感染治疗(如果发热是由于感染引起的) 关于热性惊厥家长常问的问题 1、热性惊厥严重吗?会不会损害宝宝的大脑? 热性惊厥看起来很恐怖,但不严重,因热性惊厥不会损害大脑,也不会对智力造成影响。 2、宝宝发生过1次热性惊厥,以后还会发生吗? 一旦您的宝宝发生过1次热性惊厥,在以后的1-2年内,宝宝再次发生热性惊厥的几率为30%-50%;以后再发生热性惊厥的危险因素有: (1)宝宝年龄小于15个月 (2)父母或同胞发生过热性惊厥 (3)宝宝发生热性惊厥前是低热 (4)从发热到热性惊厥发生的间隔时间较短 3、宝宝发生过热性惊厥,以后会发展为癫痫吗? 已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95-98%)有过热性惊厥的宝宝都不会发展为癫痫,即热性惊厥的宝宝发展为癫痫的几率只比正常宝宝高了一点点。
作者:翟锋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阅读量: 43162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