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十天口臭越来越严重

2023-11-17 11:11阅读:

手机浏览

抽烟过程中,烟草燃烧产生的特殊气体依附在患者的牙齿和口腔黏膜上,从而导致口腔中有所谓的口臭,戒烟十天后一般会越来越淡。可能是因为患戒烟十天产生了焦虑心理,而感觉自己口腔中有口臭。如戒烟十天后出现口臭,可能药物因素、口腔内因素所导致,也可能是患者既往患有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

1、心理因素:患者可能产生烟草戒断综合征,从而引起心理焦虑等,导致患者产生口臭恐惧症。即口腔内没有臭味,但患者感觉有口臭,对社交、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与患者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患者的心理负担逐渐减轻时,症状能够得到缓解;

2、药物因素:患者在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类药物、吩噻嗪类药物后会产生口臭,这与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性有机物有关,多为一过性口臭,停药后即可消失;

3、口腔内因素:因为不注意口腔清洁,或口腔内牙菌斑滋生产生牙结石,甚至出现龋齿、牙龈炎或牙周炎,从而可引起口臭。首先患者应该在早晚使用正确的巴氏刷牙法进行口腔清洁,进食后需及时漱口,定时去口腔科进行专业的清洁。如果是有龋齿、牙周疾病的患者,则需尽早前往口腔科进行填充、根管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甚至导致牙齿松动、牙列缺损等;

4、呼吸道疾病:有鼻腔疾病的患,者口腔常有异味,主要是由鼻腔发出而非口腔引起,常为一过性口臭。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常伴有口臭症状,多是因为扁桃体隐窝内积聚脱落的上皮细胞和角质蛋白碎屑,可为厌氧菌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发酵分解残渣中的有机物,产生含硫化合物,释放到口腔,引起口臭。通常需要到医院的耳鼻喉科,对扁桃体隐窝进行清理;

5、消化道疾病:如果有胃食管反流,其反流物自身就有异味,可直接引起口腔酸臭的异味。且反流物流入口腔,造成口咽部黏膜的破坏,引起口咽部炎症感染,造成口腔中有害菌滋生、腐败反流物发酵,也可能导致口臭。一般患者遵医嘱服用质子泵抑酸剂,如泮托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然后服用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促进胃排空,能够一定程度避免胃内容物反流。

此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三甲胺成分,具有氨类刺激性味道即尿臭味。需针对肾功能不全进行治疗,如必要时采取透析治疗,同时保持口腔清洁,才可缓解口臭。

分享:

99

相关推荐

怎么戒烟最有效?

戒烟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己要下决心戒烟。这个决心得自己下,不能家属帮,其他人帮你下。一般来说,戒烟有几种方式。常见的自己戒,就不服药,自己定个戒烟时间,从这天起,什么都不抽了,我们叫干戒,烟瘾叫做tech,这个我们就叫做烤鸡,为什么叫烤鸡呢?因为这个实在太恐怖了,好多人都应该这么干过,有些坚持不了,可能也就复吸了。所以成功率确实不太高,有5%,但是如果你毅力够,其实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第二个,就是自己觉得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戒不了,或者自己确实干戒过,最后还是没成功怎么办?那就是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一般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不用药物,还有一个用药。不用药物,我们叫做行为疗法,或者是心理疗法。行为疗法就是自己什么时候容易吸烟,自己先想好,这个情况我就用另外一个行为来替代它,一般来说就形成一个新的条件反射。或者是可以跟其他几个人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组,我们几个戒烟的人,大家在一起互相鼓励。现在这个小组一些活动不太容易,像医院,一年可能会讲四次讲座,召集大家,但是大家都很忙,现在其实有更新的媒体的好多手段,可能大家会觉得容易应用。一个是论坛,就是去戒烟论坛,可以在那儿看看人家的意见,或者发表自己的感觉,然后再相互鼓励,觉得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戒烟。现在还有戒烟的微信群,你都可以参与进去,这个成功率肯定比你自己单独戒烟成功率好多了。这个其实都属于心理疗法的一种。实际上也就是叫鼓励。今天坚持一天了,很棒,大家再给你点赞,然后成功率就会高,这些都是属于这方面。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大夫可能会告诉你一些小技巧,比如说想抽烟的时候喝水,吃水果、运动,或者担心什么时候容易吸烟,就是常见的那个怎么应对,然后你回去就自己照着做,这样会简单一些。还有一个就是用药。常见的实际上是有三类药,一个是尼古丁的替代疗法,像尼古丁贴,就贴皮肤上,像膏药那种,还有像尼古丁喷剂和尼古丁擦,还有尼古丁咀嚼胶,就平时说的尼古丁口香糖,在我们国家尼古丁贴,或者是尼古丁口香糖是比较多的,其实它里面含有尼古丁,是替代烟的成分,就是你一开始确定一个戒烟日,然后从大剂量,慢慢的逐渐往下减,相当于一个脱敏过程。这样缓解你不抽烟时候的不舒服,就是戒烟综合征,然后帮助你来戒烟。还有一些药,是依赖性比较强的,是伐尼克兰或者是安非他酮,这些属于药物,而且是处方药,所以我们一般得根据病人情况,有没有其它疾病,建议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语音时长03:42''

谭星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17/07/10收听(78978)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33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