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
发病部位:耳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耳鸣
相关检查:听力学检查
相关手术:无
相关药品:耳聋丸、耳聋左慈丸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去酒吧后耳鸣消除耳鸣小妙招
33606次播放92次点赞
神经性耳鸣的症状表现
16628次播放56次点赞
耳鸣睡不着觉怎么办
24704次播放9次点赞
耳鸣和脑鸣有什么区别
32330次播放95次点赞
哪里能治耳鸣
80818次播放59次点赞
耳鸣患者的注意事项
43571次播放96次点赞
总是耳鸣怎么回事
25868次播放451次点赞
血管性耳鸣怎么办
44365次播放434次点赞
尼麦角林片能够治疗耳鸣,尼麦角林片属于西药,主要的作用就是扩张血管,对于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有很好的疗效,建议患者规律用药。用药之后一定要合理的作息,避免加重耳鸣的情况,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比如局部胃部不适、面部潮红、头晕,患者需要进一步的观察病情,必要的时候停药,同时到医院进一步就诊。用药之后患者的耳鸣会有一定的改善,同时可以反复揉搓耳廓的周围,促进血液循环,生活当中一定要避免噪声环境。如果治疗半个月的时间患者的病情没有改善,需要到医院进一步的检查。
作者:龙海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阅读量: 4849
如果患者出现耳鸣的症状,并且伴有困倦的表现,可能是近期疲劳、熬夜、作息不规律,导致身体困倦,进一步出现耳鸣的症状,在耳鸣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有无明显的听力下降的情况,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突发性耳聋的情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甚至会出现眩晕及呕吐的症状。也有患者可能会因为受凉等因素导致急性鼻炎的发生,也就是伤风感冒,会引起明显的鼻塞以及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急性鼻炎所引起的鼻腔和鼻咽部黏膜肿胀,可能会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碍,进一步导致中耳负压、中耳积液等分泌性中耳炎症状的产生,也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的症状,急性鼻炎引起的鼻腔通气阻力增大也容易引起患者困倦的表现。
作者:黄东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阅读量: 5517
高压氧有一定的治疗耳鸣的效果的,现代医学中应用已经不多了。治疗原理是通过提高细胞内的含氧量,来缓解患者的耳鸣症状。但如果患者还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坚决不能使用高压氧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引发生命危险。耳鸣主要由神经受损引起,与患者休息不佳、精神压力过大有很大关系。治疗上建议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银杏叶片与甲钴胺片效果较好。
作者:龙海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阅读量: 3961
开车耳朵闷应先考虑是否有耳道内耵聍团块堵塞,若存在耵聍栓塞应及时对耳道进行清理。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原因可导致这种症状,常见的有气压改变、神经性耳聋、中耳炎等。1、气压改变:开车耳朵闷常与车速快、上下坡气压变化有关,是一种正常现象,会引起短暂不适,建议在上下坡时放慢车速,也可以嚼口香糖或张嘴,缓解症状;2、神经性耳聋:由于内耳毛细胞或神经病变,患者自觉耳中有蝉鸣或其他声响,部分人可伴有眩晕、恶心、呕吐、耳朵闷胀感的症状,应行前庭功能、咽鼓管、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确诊,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冲击治疗,也可应用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治疗;3、中耳炎:由于细菌感染,患者内耳黏膜肿胀、发炎,纤毛运动发生障碍,导致患者出现听力下降、耳聋、耳鸣伴耳闷、耳道流脓等症状,应化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行耳镜、咽鼓管功能检查确诊。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使用鼓膜穿刺注药,必要时行鼓膜切开术。
作者:黄东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阅读量: 6143
中医治疗耳鸣有以下途径:1、中药:肾阴虚患者宜益阴潜阳,选用耳聋左慈丸、大补阴丸等。肾元虚衰患者宜温补肾阳,选用补骨脂丸。老年耳聋则选用河车大造丸。肝胆火旺患者宜清肝泻火,选用柴胡清肝散,与龙胆泻肝汤加减使用;2、针灸:一般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结合辨证循经取穴,肝胆火旺者,配伍太冲穴、丘墟穴。外感风邪者,配合谷穴、外关穴。肾气亏虚者,配太溪穴、关元穴。痰湿瘀结者,配劳宫穴、丰隆穴。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作者:吴继全 中日友好医院 阅读量: 6399
患者在戒烟之后如果出现耳鸣,积极处理之后大概0.5-2个月左右患者耳鸣应该就能够消除,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情况也有所差异,可能会持续更久甚至会终生携带耳鸣。患者戒烟之后可能会出现着急上火、十分抑郁的情绪,会导致患者出现耳鸣,建议患者从心理上进行调整,戒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同时自己可以反复揉搓耳廓周围,促进血液循环也能够缓解耳鸣,必要时到医院完善纯音测听明确耳鸣的性质,可以口服改善循环的药物来治疗。
作者:张秋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阅读量: 5453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