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长期不愈,一查竟然是癌!

2021-02-06 14:16阅读:

手机浏览

  前段时间,门诊来了一位病人,三十多岁的男子,舌头出现了溃烂,刚开始以为是普通的口腔溃疡,自己喷了一些西瓜霜以为能好,然而拖了两个月还是迁延不愈,于是来医院就医,病理活检明确是口腔鳞状细胞癌。
  口腔溃疡长期不愈,当心口腔癌!
  在日常生活中,口腔溃疡是很多人经常遇到的苦恼,但也正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在出现口腔溃疡时,很多人往往不予重视,认为忍忍或者擦点西瓜霜就好,又或者以为是“上火”导致的,服用中药或偏方医治。
  当然,绝大多数的溃疡是普通的溃疡,一般可以在1~2周内自愈,所以也不必过于紧张。但是,如果是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比如超过2周不愈,甚至好几个月也不见好,那一定要警惕口腔癌的可能。
  在口腔癌中,溃疡是最常见的表现,比如舌癌,早期症状常表现为小溃疡。一般来说,口腔上癌性的溃疡好发于舌腹、舌缘、颊部、口角区和牙龈等,多表现为溃疡浅或深,四周边缘隆起、中央凹凸不平,且质地较硬,有坏死的组织覆盖,还可伴有颏下、下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
  通常来说,如果是发现口腔溃疡长期不愈,或者口腔内出现其他异常,比如不能擦除的红斑、白斑、糜烂、口腔内不明原因的疼痛、嘴唇麻木、牙齿松动,又或者有硬块,最好及时就医检查。
  癌症并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从正常状态到癌前病变,再到癌症,它可能需要经过好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口腔癌的发生同样如此,很多人以为口腔问题是小事,忍忍就好,于是就活活拖到了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口腔出现异常症状时多留一份心,必要时积极就医检查,就能增加口腔癌的发现率,早期发现也能有更高的治愈率。
  口腔癌,最偏好这3类人
  口腔癌本身是一种发病率不高的癌症,但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者咀嚼槟榔等不良嗜好,近年来口腔癌发病率有所上升。
  在我们科室,每年诊治的各类口腔癌患者就超1000例,其中很多口腔癌患者就因为肿瘤侵犯需要切除部分舌体、牙床或者脸颊,最近我的好几个患者甚至还行了被肿瘤波及的眼球或喉咙的切除。
  在口腔癌发病人群中,以下这3类人为高危人群:
  1、有咀嚼槟榔习惯的人:
  槟榔含有槟榔碱和槟榔鞣质等有害物质,早在2003年就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槟榔中的有害物质不仅具有致癌性,而且由于槟榔本身质地偏硬,长期食用还可导致口腔黏膜破损,从而导致口腔癌前病变的发生。
  2、烟酒嗜好者:
  已有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和/或饮酒者患癌风险远远高于非吸烟/饮酒人群。烟草燃烧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可导致细胞癌变。而酒精则因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对肝脏功能造成损害,抑制免疫力,可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
  而且,口腔是烟雾和酒精进入体内的第一站,烟雾中的致癌物质、酒精可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时间一长,可发展为癌前病变。
  3、口腔内有慢性刺激和损伤的人群:
  比如,口腔内有锐利的牙尖、残根、残冠以及不良修复体者,其相应部位经长期慢性刺激后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尤其常见于发生在舌部和颊部的口腔癌。有统计数据显示,1/5的口腔癌患者在癌变部位有尖锐的刺激因子。此外,口腔内白斑、红斑或扁平苔藓等癌前状态也是增加口腔癌患病风险的高危因素之一,应警惕。
  口腔溃疡如何治疗?
  口腔溃疡的发生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是一种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癌症引起的溃疡外,口腔中最常见的溃疡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也称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局部性的创伤(如残根、残冠等刺激导致的创伤性溃疡)、精神紧张、药物、营养不良、激素水平改变以及某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或者某些系统性疾病、遗传病以及微生物感染,如白塞病、放射性口炎、克罗恩病、艾滋病等都可以是导致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
  普通的溃疡在临床上可以分为原发性溃疡和继发性溃疡,原发性溃疡包括创伤性溃疡和复发性溃疡。
  由于创伤性溃疡多有外伤史或慢性刺激因素存在,所以在去除刺激因素之前,溃疡一般不会自愈。
  复发性溃疡则一般会在1~2周左右自愈,由于其病因目前尚未确定,所以目前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消除病因、增强体质、治疗其他与口腔溃疡相关的一些全身疾病,减少局部刺激等方法延长溃疡复发间隔时间,缩短治愈时间。
  总的来说,溃疡的治疗主要包括消除病因、对症治疗以及增强体质。另外,在溃疡发病期间,应避免口腔黏膜损伤,以防止病情反复发作,饮食上避免过辣、过烫等刺激性食物,还可以使用淡盐水、生理盐水、或漱口液等漱口,以减少口腔细菌,防止细菌加重继发感染。

分享:

82

相关推荐

02:23

哪些口腔溃疡要警惕癌

主要有以下几类

孙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2021/07/19播放(94281)

01:42

外阴道炎长期不愈怎么办

外阴阴道炎长期不愈会引起进一步的改...

商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023/04/11播放(72283)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