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

2021-03-16 16:16阅读:

手机浏览

  甲状腺结节指由于甲状腺组织局部生长或含有液体的囊肿所形成的肿块,随着高分辨率B超检查的普及,查出甲状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正常人群彩超检查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约为20-76%,其中甲状腺癌的患病率为5%~15%。患者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那么,甲状腺科医生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做出基本判断,给出实用建议。
  超声影像都是什么样的呢?
  1、枣核

  甲状腺结节可疑恶性超声特征中提到结节纵横比(A/T)≥1,有的情况下是测量上下/前后径比值(L/A)<1,同样具有参考意义,在超声图上看就像一个立着的枣核一样,很典型。据称,甲状腺恶性肿瘤呈“球状”或“站立位”生长是为了使更多肿瘤细胞与周围组织接触以获取更多营养,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这个特征在乳头状癌比较敏感,而且乳头状癌在甲状腺癌中所占比例很高(80%),因此这一条超声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
  2、高回声、等回声和低回声
  结节内部囊实结构,大致将结节分为:囊性、囊实混合性和实性三类。按照实质部分回声可以将腺瘤分为高回声、等回声以及低回声。用乳头状癌举例,其中多数为实性结节,随着液化部分增多,结节恶变的可能性在下降,完全囊性的结节癌变的几率为0%。由于判断囊实结构比带有一定主观因素,因此按照囊实比值判断结节恶变的可靠程度低。近年表现为囊实混合性的乳头状癌比例有所增加。
  3、彗星尾和微钙化
  钙化是一个需要警惕的超声特征,出现钙化的结节恶变的可能性是非钙化结节的2倍。而一旦钙化出现在单发、实性、低回声结节,其诊断为恶性结节的可能性接近80%。
  乳头状癌就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钙化,以微钙化多见。受仪器分辨率限制,诊断医师认知和判断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结节内部的微小强回声灶被误判为微钙化。微小强回声灶是指甲状腺结节内部存在直径小于2mm且不伴有声影的强回声,包含了胶质钙化或者微钙化等形式。
  强回声灶可能出现于下述几类结节:①滤泡增生囊肿,强回声灶多是胶质钙化或胶质结晶,游离于液化区,呈圆形或者类圆形,后方彗星尾征呈倒三角形。②复杂的囊性结节,多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呈扁长形黏附于纤维分隔,后方伴或者不伴彗星尾征;另一种是散布在坏死碎屑或实质部分,圆形,多数伴有彗星尾征。③以乳头状癌为主的恶性肿瘤,微钙化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指标,特异性最高(85.8%~95%),阳性预测率也较高(41.8%~94.2%)。一般来说彗星尾征因胶质凝聚而产生,而胶质多存在于良性结节,因此多认为彗星尾征是良性征象。
  病理学认为砂砾体并非乳头状癌特有,很多良性病变,如滤泡状瘤以及桥本甲状腺炎等疾病也可出现,但是如果砂砾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圆形或者球形分布;呈同心板层状钙质沉积;位于肿瘤间质或者淋巴腔隙内部,则乳头状癌的诊断基本确立。同时并非所有乳头状癌均存在砂砾体,其存在于40%~50%的乳头状癌。微钙化诊断乳头状癌的超声敏感性并不高,而特异性却较高。如果微钙化体积越小,数目越多,则诊断可靠性越高。乳头状癌也会出现粗大钙化。粗大钙化诊断价值低于微钙化,但是其出现率不低,很多情况下是合并微钙化一起出现。
  以往研究常认为环状钙化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多见于良性结节。现有研究发现,具有周边钙化的结节中恶性占18.5%,良性占81.5%,由此可见并不能因为结节表现为周边钙化而放松对结节的随访。另外,韩国学者发现中断的周边钙化更多见于恶性结节,其OR值为7.9。出现此类超声征象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浸润生长,向周围突破导致的。
  4、火焰山
  甲状腺结节的血流分布形态一般分为四类:一类,无血流分布;二类,周边血流,内部无血流或极少量分布;三类,周边及内部均有血流分布;四类,只有内部血流,周边无血流分布。也有学者将甲状腺结节的血流分布情况分为四级:一级,结节无血流;二级,结节仅有周边血流;三级,中等量血流由周边通入结节;四级,结节血流丰富。研究认为彩色多普勒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三、四级血流分布形态是恶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很多研究对血流分布形态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论各不相同。单纯以血流分布形态作为良恶性鉴别诊断标准,诊断价值并不高。
  细针穿刺和生化检查
  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FNA)是甲状腺结节诊断良恶性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根据超声报告的内容,推断结节具有恶性风险的建议行FNA,对甲状腺癌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创伤性、无痛苦,操作简单便捷,准确率高的优点。

分享:

4

相关推荐

我不想做穿刺,有其它办法能辨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吗...

  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的肿块,可随吞咽动作随甲状腺而上下移动,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病症。结节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女性与男性的发病比例为4:1。我们先...

王清贤唐山市中医医院

2017/09/27阅读(87810)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393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