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高胆固醇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 胡伟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高胆固醇,是指血浆中的总胆固醇高于正常值范围,其发生主要与遗传、性别、精神应激、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有关。胆固醇升高可无明显的症状,但是胆固醇严重升高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肤色改变、头晕、小的肿疮等临床表现。胆固醇具有合成胆汁酸、构成细胞膜、合成激素的功能,其严重升高时会阻塞血管,从而诱发冠心病、脑梗塞、高血压、心肌梗塞等疾病,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Hypercholesterolemia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脂肪肝
治疗周期
长期用药控制治疗
临床症状

黄色瘤、早发型角膜环、头晕

好发人群
50~60岁的中老年人,男女都有,绝经后女性更多见
常用药物
阿托伐他汀、依折麦布、普罗布考、考来烯胺、考来维仑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血脂四项
疾病分类

临床上,高胆固醇可见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

  • 高胆固醇血症,是指血清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正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

  • 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指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

病因

高胆固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日常生活,中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偏高是造成人体高胆固醇的主要原因。长时间的精神压力同样很容易使血浆中胆固醇水平升高,人体中的胆固醇水平一般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此外,部分患者出现该异常情况可能与遗传有关。

主要病因

原发性血脂异常

原发性血脂异常原因不明,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部分原发性血脂异常存在单一或多个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运动不足、肥胖、年龄、吸烟及酗酒等。血脂异常多与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相伴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血脂异常参与上述疾病的发病,与上述疾病有共同的遗传或环境发病基础。

继发性血脂异常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肝肾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多囊卵巢综合征、过量饮酒等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上述疾病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脂质或脂蛋白的合成、转运或代谢等环节。

  • 某些药物长期应用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如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可引起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而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诱发因素
  • 进食过多的过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

  • 使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孕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

流行病学

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各个年龄阶段和性别的人均可出现胆固醇升高。

好发人群
  • 血脂异常病人常有家族史。

  • 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 中青年女性血脂水平低于男性。

症状

胆固醇升高的症状少见,主要包括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角膜弓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多见,但特异性并不强。

典型症状

黄色瘤

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由脂质局部沉积引起,颜色可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质地柔软,最常见于眼睑周围。

早发型角膜环

血脂异常病人可出现角膜环,位于角膜外缘呈灰白色或白色,由角膜脂质沉积所致,常发生于40岁以下。

其他症状

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罕见但多为自限性。

并发症

冠心病、脑梗塞

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动脉壁内堆积,使动脉管腔狭窄,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起动能缺损。它发生在冠状动脉时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血管时引起脑梗塞。

糖尿病

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三者密切相关,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除治疗高血糖外,还需要调节血脂,是减少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脂肪肝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内大量蓄积所致,常合并有血脂增高,B超检查是目前检查脂肪肝的主要手段。脂肪肝发病率高达5~10%,成人体检中转氨酶增高者约35%为脂肪肝,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对防止慢性肝病的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就医

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高低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是防治高胆固醇的治疗原则。

就医指征
  • 体检发现胆固醇明显升高。

  • 伴血压升高,或反复头晕、头痛表现。

  • 伴反复发作短暂的心前区疼痛不适。

  • 伴水肿。

  • 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 当患者出现血压升高,伴头晕、头痛时,应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 当患者出现水肿症状时,应首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什么时候发现血脂异常?怎么发现的?

  • 平时有定期监测血脂吗?通常血脂会在什么情况下升高?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所降低?

  • 有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吗?

  • 有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活动不灵敏等症状吗?

  • 有胸闷、心悸、气喘等症状吗?

  • 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吗?

  • 家人亲属有没有血脂异常的疾病呢?

  • 平时生活习惯怎么样?抽烟酗酒吗?抽烟/酗酒多久了?每次的量是多少?饮食习惯怎么样?

  • 这次不舒服以来,睡眠、饮食怎么样?小便怎么样?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是通过视诊等检查,查看患者有无出现黄色瘤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脂四项是检查胆固醇的首选方法,通过检查结果可以明确看出胆固醇有无升高。血脂四项参考值如下:

总胆固醇

合适水平<5.20mmol/L;边缘水平5.20-6.20mmol/L;升高>6.20mmol/L。

甘油三酯

合适水平0.56-1.70mmol/L;边缘水平1.70-2.30mmol/L;升高>2.30mmol/L。

低密度脂蛋白

合适水平≤3.40mmol/L;边缘水平3.40-4.10mmol/L;升高>4.10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值1.03-2.07mmol/L;合适水平>1.04mmol/L;减低≤1.0mmol/L。

诊断标准

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就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如患者可有多种形态的黄色瘤,需警惕高胆固醇血症;如突然感到心前区的疼痛,大多数情况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需警惕冠心病。

鉴别诊断

要对下列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血脂异常进行鉴别: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

甲减病人常伴发血脂异常,多表现为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型高脂血症。甲减对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影响最大。

库欣综合征

本病引起的血脂异常多表现为混合型高脂血症。本病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如向心性肥胖、紫纹、毛发增多、性功能障碍等,实验室诊断包括血皮质类固醇升高,并失去昼夜变化节律、尿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显著增高、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能被抑制等。

肾病综合征

高脂血症是肾病综合征临床特征之一,其特点是几乎所有血脂和脂蛋白的成分均增加。本病诊断主要是根据大量蛋白尿(>3.5g/d)和低白蛋白血症(<30g/L) 。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血脂异常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自身抗体与肝素结合,抑制脂蛋白酶活性,减慢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清除。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主要根据:

临床表现

如皮损,心、肝、肾等脏器损害。

自身抗体检查

包括抗核抗体、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体等。

皮肤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皮肤狼疮带试验阳性和“满堂亮”肾小球。

治疗

高胆固醇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首要干预靶点。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

治疗周期
一般需长期坚持治疗,具体需要根据血脂改善情况确定。
一般治疗

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控制

改善饮食结构,根据病人血脂异常的程度、分型以及性别、年龄和劳动强度等制定食谱。减少总能量摄入(每日减少300~500kcal)。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和总能量的基础上,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300mg/d),补充植物固醇(2~3g/d),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占总能量比例一般人群<10%,高胆固醇血症病人<7%),脂肪摄入优先选择富含n-3(w-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0%,补充可溶性膳食纤维(10~25g/d) 。

增加运动

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代谢运动,每周5~7天,保持合适的体重指数(BMI20~23. 9kg/m2)。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病人应通过运动负荷试验充分评估其安全性。

其他

戒烟、限盐、限制饮酒、禁烈性酒。

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

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他汀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不同种类与剂量的他汀降胆固醇幅度存在较大差别。他汀建议每日服用1次,可在任何时间段,但晚上服用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幅稍有增加,取得预期疗效后应坚持长期服用。如应用他汀后出现不良反应,可更换他汀种类、减少剂量、隔日服用或更换非他汀类药物。

依折麦布

口服后被迅速吸收,作用于小肠细胞刷状缘,抑制胆固醇和植物固醇吸收。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血清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单药或与他汀类联合使用。该药耐受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为一过性头痛和消化道症状,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普罗布考

可以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清除,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黄色素瘤病人。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偶见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低血钾者禁用。

胆酸鳌合剂

在肠道内与胆汁酸不可逆结合,减少胆固醇的重吸收。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血清总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主要有考来烯胺、考来替泊、考来维仑,与他汀类联用可明显提高调脂效果。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可干扰其他药物的吸收,如叶酸、地高辛、贝特类、他汀类、抗生素、甲状腺素、脂溶性维生素等。异β脂蛋白血症和血清甘油三酯>4. 5mmol/L为绝对禁忌症。

新型调脂药物

ApoB100合成抑制剂

米泊美生可以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合成和分泌,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25%,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用于治疗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肿痛、瘙痒。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抑制剂

洛美他派于2012年经FDA批准上市,主要用于治疗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达40%。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转氨酶升高和脂肪肝。

手术治疗

对极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如纯合子家族高胆固醇血症或对药物无法耐受的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部分回肠末段切除术、门腔静脉分流术和肝脏移植术等。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是脾、肾、肝等脏腑功能紊乱,导致气机淤滞、痰浊化生、瘀阻脉络。治疗基本原则是化痰、活血、理气。具有调脂作用的中药有山楂、苦丁、绞股蓝、石菖蒲等。可选用具有降脂作用的中成药有血脂康、脂必妥、蒲参胶囊等,中药可与其他调脂药物联用。

其他治疗

脂蛋白血浆置换,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要辅助治疗措施,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5%~70% 。最佳治疗频率为每周1次,也用于极个别对他汀类药物过敏或不能耐受的,严重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者。该治疗价格昂贵,有创且存在感染风险。

预后

经过综合的、积极的治疗,高胆固醇一般预后良好。

能否治愈

高胆固醇可以长期服药控制,部分有治愈的可能。

能活多久

经过积极的治疗,高胆固醇对寿命不产生影响。

复诊
  • 非药物治疗者,开始3-6个月应复查血脂,如达标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需每6~12个月复查1次。

  • 首次服用调脂药物者,应于用药6周内复查;如血脂达标且无不良反应,逐步减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血脂未达标且无不良反应,每3个月复查1次。

  • 每次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均需在6周内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

饮食

在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维持合理体重的基础上,高胆固醇患者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根据美国ATPIII的推荐,饱和脂肪的摄入应小于总热量的7%,胆固醇的摄入应小于每天200mg。为了增加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效,推荐在膳食中增加植物固醇(来自谷类、豆类)以及可溶性纤维或果胶(来自蔬菜、水果)的含量。

饮食调理
  • 建议饮食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要求每日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 食物烹饪方法建议以蒸煮为主,不建议烧烤、油炸等方式烹饪。

  • 避免进食猪牛羊的内脏、猪牛羊的脂肪等。

护理

高胆固醇的护理,主要在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运动等,以促进胆固醇的消耗、排泄。

日常护理

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维持健康体重(BMI20.0~23.9kg/m2)。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坚持规律的中等强度代谢运动,建议每周5~7天、每次30分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应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充分评估安全性)。主动运动最好每天步行6000步,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类富含钙,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g。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每周食用鱼类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类280~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优先选择鱼和禽,吃鸡蛋不弃蛋黄。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建议每天摄入胆固醇少于300mg,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等高危患者,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脂肪摄入应优先选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鱼油、植物油)。每天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g,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足量饮水

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每日饮用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病情监测
  • 应严密监测血脂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

  • 非药物治疗者,开始3~6个月应复查血脂,如达标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需每6~12个月复查1次。

  • 首次服用调脂药物者,应于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达标且无不良反应,逐步减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血脂未达标且无不良反应,每3个月复查1次。

  • 如治疗3~6个月血脂仍未达标,应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物。每次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均需在6周内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

特殊注意事项

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的患者

  • 调脂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

  • 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控制在2.6mmol/L(100mg/dl)以下,保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在1.0mmol/L(40mg/dl)以上。根据血脂异常特点,首选他汀治疗。

高龄老年人

≥80岁高龄老年人,应在评估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患者身体虚弱情况及偏好之后,开始他汀治疗。调脂药物剂量的选择需要个体化,起始剂量不宜太大,应根据治疗效果调整调脂药物剂量并严密监测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治疗要点首先是所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均需采取全面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饮食(减少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全面均衡膳食)、运动和行为习惯(戒烟、减轻体重)。同时强调防治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糖尿病。

其次,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从青少年(10岁以上)起应开始长期坚持他汀等治疗。经大剂量强效他汀治疗后胆固醇水平仍未达到目标水平,尤其是疾病处于进展中的患者,可考虑接受脂蛋白血浆置换作为辅助治疗。

女性患者

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危险性增加50%~70%。因此使用他汀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孕妇、哺乳期禁止使用他汀,拟近期怀孕妇女不建议使用他汀;第二,建议使用中小剂量的他汀,如不达标或他汀类不耐受可联合依折麦布。

预防

高胆固醇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普及健康教育,提倡均衡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及体育运动,预防肥胖,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并与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宣教相结合。

早期筛查
  • 早期检出血脂异常个体,监测其血脂水平变化,是有效实施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

    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血脂。

  •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

  • 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

  • 因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应在人院时或人院24小时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测的重点对象

  • 有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病史者。

  • 存在多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

  • 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预防措施
  • 减肥,控制体重,合适的体质指数(BMI 18.5~23.9kg/m2)。

  • 减少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尤其是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少吃肥肉、鱿鱼、蛋黄、鱼子、奶油、可可油、肝、脑、肾等动物内脏;适当增加蛋白质及低动物脂肪食物,如鱼肉、鸡肉、蛋白及豆制品,增加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 适当运动,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做剧烈活动。

  • 生活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 戒烟限酒。

  •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等。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

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