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肿瘤
挂号科室: 肿瘤外科
发病部位:鼻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有遗传性
相关症状:鼻出血、溃疡
相关检查:MRI、CT检查
相关手术:肿瘤切除术
相关药品:顺铂、芬必得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0—90000元)
鼻子滴黄水是鼻癌吗
34914次播放219次点赞
鼻癌的早期症状及表现
46421次播放335次点赞
鼻癌发展快吗
43914次播放364次点赞
鼻癌做什么检查
35393次播放2次点赞
鼻癌能治愈吗
44810次播放293次点赞
如何判别鼻炎还是鼻癌
26256次播放336次点赞
鼻子肿了发硬怎么回事
32301次播放422次点赞
鼻咽顶部肿物和隆起有区别吗
20084次播放248次点赞
根据鼻咽肿瘤的良恶性、患者身体状况、病理分期以及治疗方案等不同因素,患者后期生存时间不能统一定论。鼻咽良性肿瘤经积极治疗通常不会影响寿命,恶性肿瘤主要为鼻咽癌,临床上治疗鼻咽癌的整体预后尚可,5年生存率在70%左右。所以鼻咽肿瘤患者应该尽早到医院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及时接受治疗:1、良性肿瘤:包括鼻咽血管纤维瘤、脂肪瘤等,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不会影响患者生存时间;2、恶性肿瘤:鼻咽癌一般越早治疗,预后越好,98%左右的鼻咽癌为低分化鳞癌,对放射治疗较为敏感,因此放疗常作为鼻咽癌的首选方案。治疗期间可配合化疗、免疫治疗以及中医中药等方法,以提高疗效并预防转移,对于已有转移病灶或肿瘤复发者,可酌情应用手术或光辐射等治疗方法,尽量控制病变进展。5年生存率在70%左右。此外,在鼻咽癌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饮食上建议清淡饮食,戒烟酒,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少吃烧烤、烟熏食物。日常注意做好口腔卫生,避免拔牙等。
作者:刘吉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阅读量: 5641
鼻咽部发现生长的异常肿物或者病变组织,称为鼻咽部新生物,可能提示良性病变或恶性增生物,例如增生的淋巴组织、鼻咽癌、鼻咽部淋巴瘤等。1、鼻咽部增生淋巴组织:属于良性病变,主要是肥大的腺样体,多见于儿童患者,少数为成年患者,其他还有腺样体残体;2、鼻咽癌:属于恶性病变,好发于单侧,以咽隐窝部位多见,查体能看到不光滑的新生物突起,表面可有溃疡,局部可有糜烂。患者早期常出现回吸性涕中带血、鼻塞等鼻部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影响耳部,可致耳鸣、听力下降等分泌中耳炎的表现。此外,还可出现头痛、复视等脑部及眼部症状,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3、鼻咽部淋巴瘤:属于恶性病变,查体可看到鼻咽部异常增生的淋巴组织,需要通过取局部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4、其他:包括乳头状瘤、纤维瘤、血管纤维瘤,均属于良性病变。其中纤维血管瘤多见于青年患者,患者有单侧持续性鼻塞,有时血管瘤破裂可有大量出血的表现。通过鼻咽镜检查、鼻咽部增强磁共振能明确诊断。
作者:滕华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阅读量: 5499
鼻咽部发现生长的异常肿物或者病变组织,称为鼻咽部新生物,可能提示良性病变或恶性增生物,例如增生的淋巴组织、鼻咽癌、鼻咽部淋巴瘤等。1、鼻咽部增生淋巴组织:属于良性病变,主要是肥大的腺样体,多见于儿童患者,少数为成年患者,其他还有腺样体残体;2、鼻咽癌:属于恶性病变,好发于单侧,以咽隐窝部位多见,查体能看到不光滑的新生物突起,表面可有溃疡,局部可有糜烂。患者早期常出现回吸性涕中带血、鼻塞等鼻部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影响耳部,可致耳鸣、听力下降等分泌中耳炎的表现。此外,还可出现头痛、复视等脑部及眼部症状,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3、鼻咽部淋巴瘤:属于恶性病变,查体可看到鼻咽部异常增生的淋巴组织,需要通过取局部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4、其他:包括乳头状瘤、纤维瘤、血管纤维瘤,均属于良性病变。其中纤维血管瘤多见于青年患者,患者有单侧持续性鼻塞,有时血管瘤破裂可有大量出血的表现。通过鼻咽镜检查、鼻咽部增强磁共振能明确诊断。
作者:黄东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阅读量: 5207
由于鼻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它的隐蔽性较高,人们不易察觉。鼻癌的早期症状只是有鼻塞、头痛、痰中和鼻涕中带血丝等类似于鼻炎的症状,故经常被忽视,所以提醒大家患了鼻炎后应积极治疗,避免鼻炎反复发作,以减少诱发鼻癌的机会。 早期主要有以下5个症状 1、涕血:涕血是鼻癌的早期症状,表现为鼻涕中带血,或表现为从口中回吸出带血的鼻涕,又称为回吸性痰中带血。涕血常发生在早晨起床后。涕血量不多时,经常被患者疏忽,误认为是鼻炎或鼻窦炎,或被当作咯血到内科就诊。 2、鼻塞:鼻塞是鼻癌另一个早期表现。大多表现为单侧鼻塞。当鼻咽肿瘤增大时,可能出现双侧鼻塞。 3、耳鸣、听力下降: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也是鼻咽癌的早期信号。该症状是由于鼻癌新生物堵塞患侧咽鼓管口所致。听力降低也可能是鼻癌进一步恶化损伤听力神经所致。耳鸣和听力下降常被误诊为中耳炎或是其他疾病,以致耽误治疗。 4、头痛:初诊鼻癌时,大约70%的患者有头痛症状。鼻咽癌的头痛症状常表现为偏头痛、颅顶枕后或颈项部疼痛。鼻咽癌头痛大多与癌组织侵犯颅底骨质、神经和血管有关。 5、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少鼻癌患者往往是自己无意中在脖子上触摸到“包块”而就医。这种“包块”其实是肿大的淋巴结。鼻咽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被误诊为炎症。对于经消炎治疗无缩小,甚至持续迅速增大的颈部肿块,尤其是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多个互相融合成团的无疼痛颈部肿块,需要及时就诊。 预防鼻癌的方法 1、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预防感冒的出现,同时还应该保持鼻部的卫生,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鼻腔的清洗,防止病毒的感染。 2、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像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煤油灯气、杀虫剂喷雾等都应该注意避免吸入,同时还应该戒烟戒酒。 3、有鼻咽疾病应及早就医诊治,如发现鼻涕带血或吸鼻后口中吐出带血鼻涕,以及不明原因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中耳积液等应及时作详细的鼻咽部的检查,对鼻癌的预防非常重要。 4、要注意生活调理,避免体力上的过劳。如重体力劳动,熬夜,过度的体育锻炼等,均可使机体的内环境失衡,抵抗力下降,促使鼻癌产生并扩散。
作者:程伏林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阅读量: 22391
鼻腔癌是指原发于鼻腔内的恶性肿瘤,多见于鼻腔外侧壁,如中鼻甲、中鼻道和下鼻甲。起源于鼻腔内侧壁如鼻中隔者较少见,但鼻中隔癌较鼻腔外侧壁癌更易出现颈淋巴结转移。鼻腔癌以未分化癌和鳞状细胞癌多见,其他尚可有腺样囊性癌、腺癌、基底细胞癌、嗅神经上皮癌及淋巴上皮癌等。 继发性鼻腔癌多来源于鼻窦,如上颌窦癌和筛窦癌即较常侵入鼻腔,此外,发生于外鼻、眼眶、鼻咽等处的癌肿在晚期也可侵犯鼻腔。临床上偶可见到由远处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到鼻腔者,其中肾上腺癌、肾癌、喉癌、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等均可向鼻腔内转移,但极少见。继发性鼻腔癌的生物学行为因其原发部位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鼻腔恶性肿瘤的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早期多无症状,晚期可有鼻塞、血涕。不过,如果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发现鼻腔癌的早期信号的。 鼻腔癌早期信号都有哪些呢? 一、长期持续性一側鼻塞,进行性加重,鼻流大量恶臭样鼻涕。 二、近期鼻涕中经常带血或鼻出血,鼻息肉经常出血,出现面部头痛和麻木,或磨牙疼痛或松动,有时牙缝中有脓。 三、由间歇头痛变为持续性加剧,后原有鼻病出现三叉神经痛,无原因的面部肌肉痉挛。 四、近期突然嗅觉丧失,呼吸有异物感,持续性眼睑痉挛、或多泪、或眼球异位。 五、突发性单側听力、视力下降。 常规诊断 鼻腔癌以男性较多见。鼻出血、鼻塞和鼻腔肿物是鼻腔癌的三大症状。早期常仅有单侧鼻塞、鼻出血等症状,鼻出血常频繁发生,出血量并不多,可仅表现为鼻涕带血,容易被忽略或误诊。随着病变的发展,可出现面鼻部麻木感,胀满感,顽固性头痛,进行性持续性单侧鼻塞,流血性涕及嗅觉障碍等,有时患者可自诉发现鼻腔肿物或发现鼻外形改变。随着病变发展,可伴有感染,肿瘤溃烂,出现有恶臭的血性脓涕,反复大量鼻出血。病史较长者,肿瘤可堵塞鼻腔,将鼻中隔推向对侧,或突破鼻中隔累及对侧鼻腔。晚期肿瘤可在鼻腔内广泛扩展,常侵犯鼻窦、鼻咽、眼眶、腭、牙槽等部位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视力减退、复视、眼球移位、突眼、面颊膨隆、腭部肿块、耳鸣、听力减退和剧烈头痛等。最终患者可出现贫血、恶液质、颈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体检可见肿瘤外观一般呈外突菜花样乳头状或桑椹样肿物,伴有出血和溃烂,色粉红至红色,质地较硬而脆,易伴感染、坏死,常伴有息肉或化脓性鼻窦炎。 患者就诊时多已属晚期,肿瘤多已超越鼻腔之外,扩展至邻近器官,因而较难判断其原发部位。早期诊断要靠早期症状的重视和警惕,并及时活检。对40岁以上近期出现单侧进行性鼻塞并有血性鼻涕者,或长期患鼻窦炎,近来有剧烈头痛和鼻出血者,反复切除息肉后迅速复发者,均应怀疑鼻腔癌的可能,应反复详查。 鼻窦CT扫描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及其扩展侵犯范围,应列为常规检查。鼻窦CT对肿瘤侵犯骨质的情况显示较清楚,但有时与鼻窦阻塞性炎症不易区分,此时应行强化CT检查。如肿瘤累及海绵窦、颞下窝、鞍区或侵及额叶等重要结构时,MRI检查可获得肿瘤对以上区域软组织破坏范围的细节。对于鼻腔癌确诊需依赖活检,但鼻腔癌表面有时常有一层坏死组织,如取材表浅,可能取不到肿瘤,但做深部大块组织活检,有可能引起较大量出血,因此,活检时先去除表面坏死组织,再在肿瘤实体外层取材,组织块以够用为度。 鼻窦CT扫描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及其扩展侵犯范围。 鼻腔癌在临床上可分为四期 I期:肿瘤局限于鼻腔内,无转移或扩展表现。 II期:肿瘤破坏鼻腔骨壁,侵入邻近某一鼻窦内或扩展入对侧鼻腔,但尚无肯定的颈淋巴结转移或I期肿瘤伴有可活动的可疑淋巴结转移。 III期:肿瘤已明显侵入鼻窦或眼眶内,无或有尚可活动的颈淋巴结转移或I期II期肿瘤伴有已固定的颈淋巴结转移。 IV期:肿瘤侵犯颅底,无论有否转移发生,或任何一期肿瘤具有远处转移。
作者:程伏林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阅读量: 61515
眶尖区包含视神经管,眶上裂和眶下裂,空间狭小但却通行重要的血管神经,如视神经、眼动脉、睫状神经节、眼外肌的总腱环及支配神经,与视功能和眼球运动功能密切相关。眶尖区病变的手术历来极具挑战性,传统手术入路主要是经眼眶以及经颅入路等[1-2],近年来,随着内镜颅底技术的发展[3],已有报道采用经鼻内镜入路处理眶区病变[4-7]。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内镜下经鼻处理眶尖病变的手术经验,从而探讨该入路的手术策略和适应证。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以突眼及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18例眶尖区占位病变患者。症状均为单眼,左眼10例,右眼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65岁,平均42、8岁;病程最长为12个月,最短为伤后7天。所有患者均经详细眼科检查明确视力及眼部情况,眼球病变。 2、临床表现:术前症状:视力下降12例,包括4例无光感的眶内异物伤;眼球突出9例,较健眼突出范围2mm~18mm;眼球活动障碍8例;患侧眼球疼痛7例;头痛5例。 3、影像学特点:全部病例术前后均行眼眶CT和MRI检查。病变完全位于眶内11例,包括4例海绵状血管瘤和5例眶内异物和2例炎性假瘤,其中1例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视神经管眶口,1例异物位于颅底眶内壁骨质与眶筋膜之间,其余9例则位于眼眶肌锥内,视神经的内侧或内下方,肿瘤最大直径50px。病变为鼻窦区累及视神经管和眶尖区的7例。其中额窦、筛窦和蝶窦囊肿突入眼眶内3例;海绵窦区、翼腭窝区病变累及眶内壁和下壁各1例;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累及眶尖和视神经管1例。眶内异物为金属2例,植物性异物4例。1例植物性异物贯通一侧眶内和对侧眶下裂。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占位病变的详细眶内定位,术中应用神经导航12例。 4、 手术方法:手术器械采用Karl Storz内镜和颅底显微手术器械,术中操作以0°镜为主。鼻腔黏膜浸润麻醉采用1%利多卡因+0、01‰肾上腺素。所有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术中控制性降低血压。内镜经鼻切除钩突,开放筛窦和蝶窦后,充分暴露眶纸板,定位眶尖区,显露眼眶内壁和蝶窦侧壁视神经管。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确定切除眶内壁的部位和范围,一般50px×1 cm范围即可,切开眶筋膜,切除少许脱出的脂肪组织,以生理盐水棉片推开脂肪和内直肌扩大视野。病变切除后以抗生素冲洗术腔,人工硬脑膜修补眶筋膜并将脱出的眶脂肪向眼眶内推挤,鼻腔内填塞可吸收纳吸棉止血。术后甲基强的松龙80 mg/天×3天,炎性假瘤患者术前、后均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眶内异物术后应用抗生素7天,眼部症状对症处理。 (1)海绵状血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直径为0、5~50px,均在导航下定位,1例位于视神经管眶口区肿瘤,直径12、5px,因与视神经关系密切,术中边暴露切除边观察同侧瞳孔反应。另外3例位于眶尖区,体积相对较大,肿瘤的占位效应使局部的眶筋膜隆起,切开眶筋膜剥离眶内脂肪后,可见质软呈暗红色团状的肿瘤组织,边界清楚,术中边向鼻腔轻轻牵拉肿瘤边锐性分离粘连,肿瘤基底多位于眶尖部,需仔细观察无血管神经附着后再予切除。 (2)眶内异物。5例完全位于眼眶内异物3例应用神经导航设备,1例采用术中X线定位。术中需切开眶筋膜,拨开脂肪组织,将异物周边组织松解,彻底暴露异物的走向,沿眶壁长轴顺行取出。1例为颅底嵌顿性异物,为长150px树枝贯通双侧鼻腔,累及一侧眶内和另一侧眶下裂区,术中暴露分离两端后,在鼻道内切断异物,再顺行取出。 (3)炎性假瘤。2例均位于眶内眶尖区,与周围脂肪和眼肌组织粘连且界限不清,术中均采用部分切除病变,眶内壁和视神经管全程骨性减压术。 (4)鼻窦颅底区病变累及眶尖。3例粘液囊肿虽明显侵入眶内但眶筋膜完整,术中彻底清除囊液后开放窦腔引流。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伴囊性变,术中开放囊肿,清除视神经管和眶尖区的炎性肉芽组织。1例表皮样囊肿和1例神经纤维瘤分别侵犯眶内壁和眶下壁,术中眶骨膜完整,彻底切除后解除对眼眶区的压迫。 结果 6例肿瘤和3例囊肿均全部切除,6例眶内异物均一次性取出,2例炎性假瘤和1例骨纤维增殖症部分切除。术前12例视力下降病人,术后视力明显改善6例,无变化6例,其中4例为异物伤,术前即无光感。眼球突出明显好转8例,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人因病变广泛,突眼改善不明显。术前眼球活动障碍,眼内炎和眼痛、头痛症状均全部缓解。有5例病人术后早期出现眼球转动时疼痛和轻度复视,均在1周左右恢复。1例病人术后眼球轻度内陷。18例病例全部随访,随访期3个月~4年,未见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1例炎性假瘤2年后症状复发,再次经颅手术切除,现随访中。 讨论 眶内眶尖区占位病变一般多为肿瘤和异物。异物多诊断明确,肿瘤则有炎性假瘤、血管瘤、表皮样囊肿和恶性肿瘤等[8],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眶尖区占位病变的主要方法。传统眼眶肿瘤切除术包括眼外部进路和经颅开眶入路,但是眼眶内容空间狭小,重要结构居多,给手术带来较大的困难。Kennedy等[9]报告第1例经鼻内镜下眶内下壁肿瘤减压手术以来,经鼻入路眼眶肿瘤内镜手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庚等[5]于2002年系统地介绍了内镜下经鼻眼眶手术。从解剖和操作特点看[10],经鼻进入眼眶路径简捷,经鼻的手术适应证应该适合于鼻侧肌锥外或视神经内侧的肿瘤。因此,病变与视神经和眼肌的位置关系是手术入路选择最重要的依据。参考Darsant[11]的分类,我们依据病变与眼眶和肌锥的关系,将眼眶病变分为4类:眶筋膜外病变,眶筋膜下肌锥外病变、肌锥内病变以及视神经管内病变。相比之下,肌锥内和视神经管内病变因为与神经肌肉关系密切,加之眶内脂肪的遮挡,处理起来更加困难。本组1例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视神经管眶口硬膜下,3例海绵状血管瘤和5例异物均位于肌锥内视神经的内侧,通过此入路均完成了病变的彻底切除。因此,位于视神经内侧近鼻腔的病变才适合采用此入路。而病变的性质、大小、范围、质地及与周围结构的粘连程度也都是手术入路选择和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因为暴露范围有限,难以根治性切除,所以对于范围较大的且与周围粘连较重的恶性病变不建议采用此入路。而比较局限,质地较软且界限较清楚的病变,如海绵状血管瘤,则适合此入路切除。 眶尖区解剖结构复杂,加之操作空间狭小,眶内脂肪组织的阻碍等因素,如何找到和显露病变是手术切除病变的首要问题。除了要熟悉掌握眶颅底区的解剖以外,神经导航、术中超声和X成像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病变的定位和重要解剖结构的辨认[12]。眶脂肪和内直肌是眶内病变显露的主要障碍,手术中眶内脂肪过多切除和内直肌损伤可引起眼球内陷和活动障碍。有报道[13]术中将内直肌用粗线牵开于一侧以扩大显露,我们的经验是对于肌锥内病变,沿内直肌与下直肌之间的间隙切开眶筋膜和脂肪进行显露最为方便,脱出的眶脂肪可以适量剪除但内直肌不易过度牵拉,否则肌肉组织水肿会使显露更加困难,而且术后可能因内直肌损伤造成眼球运动障碍。对于位于肌锥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可用小纱条或棉片将脂肪和内直肌与肿瘤推开,在向鼻侧轻轻牵拉肿瘤的同时沿肿瘤边缘进行锐性分离是减少眶内神经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对于眶内异物,周围多有炎性组织包裹。金属异物大都表面光滑,取出一般不难。而对于较大的表面粗糙的植物性异物,取出时要沿着眼眶的走行方向,尽量减少异物的活动可能造成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 术中分离和切除眶尖区病变的操作至少需要2个以上的器械,在操作空间有限的狭小区域内,术者和助手的内镜操作技术和配合熟练程度也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Tsirbas[14]报道术中切开鼻中隔后部,助手由对侧鼻腔进入器械协助操作。而我们认为,只要内镜技术娴熟,配合熟练,入路选择合适,术者与助手双手同时应用3把器械和内镜的所谓“四手操作”[15],由单鼻孔进行眶尖区的操作是可以实现的。 尽管本组病例未见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但因开展时间较短,病例数和手术经验尚需进一步积累。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术中视神经和眼球运动神经的电生理监测技术的普及,此类手术会越来越成熟。
作者:康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阅读量: 43349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