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别名:病毒性肝病)

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肝病科

发病部位:上腹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食欲减退、恶心

相关疾病: 感染 乙肝 肝硬化

相关检查:肝功能检测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水飞蓟宾 、甘草酸二铵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20000元)

病毒性肝炎视频

更多>

病毒性肝炎文章

更多>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征

病毒可通过直接入侵宿主细胞,并在细胞内不断复制而导致细胞死亡。病毒感染所致的表现取决于病毒类型,及其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特异性亲和力。具体出现什么疾病特征需要根据病毒侵扰的位置来决定,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或各个器官,可能都存在不同的特征。但共有特征包括发热、炎症和组织坏死的情况:1、发热:当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降低而被病毒感染后,会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使其出现障碍,从而出现机体发热的情况。此外,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炎症,此时自身的防御系统会通过发热来抵御炎症处的异常;2、炎症:病毒侵犯到人体的某些系统或器官时,会破坏局部组织的细胞,从而造成局部出现炎症;3、组织坏死:当炎症不断发展,未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导致组织或器官表面出现坏死的情况。此外,HIV病毒感染会破坏自身免疫系统,乙肝病毒感染会影响肝脏,流感病毒会引起呼吸道的症状,如咽喉肿痛、咳嗽咳痰甚至影响正常呼吸。部分病毒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如水痘、麻疹等,皮肤症状多表现为瘙痒、疱疹。当病毒侵犯到肠胃时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情况,累及到脑组织时会出现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情况。病毒感染后,症状可轻可重,建议患者积极进行治疗,避免发生其他并发症,或者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作者:徐京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阅读量: 5456

转氨酶偏高

转氨酶是人体内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酶,转氨酶存在肝细胞内,转氨酶升高是判断肝细胞受损比较敏感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偏高在肝损伤患者中比较常见,但某些生理条件下也可以出现偏高,常见于以下情况:1、运动劳累:在剧烈运动后或工作过于劳累时,可能会导致转氨酶偏高,可以通过休息得到缓解;2、饮食不当:摄入营养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胱氨酸、维生素E,或做检查之前吃过油腻食物、酗酒,可能会导致转氨酶偏高,可以通过改善饮食结构以及避免烟酒等,进行相应的调整;3、药物因素:日常服用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以及解热镇痛药、抗抑郁药、抗肿瘤药、部分中草药等所产生的副作用,会导致转氨酶偏高,需要与医生沟通后停用或更换药物;4、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转氨酶偏高最常见的病因,一般需要结合病因应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或在抗炎保肝的基础上加抗病毒药物治疗,注意抗病毒治疗需保证疗程,不得擅自停药。此外,自身免疫性肝病,也是比较常见的转氨酶偏高的病因,需要结合具体类型,给予有针对性治疗。各种慢性肝损害发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也会出现转氨酶偏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甚至肝移植治疗;5、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除了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情况外,也可引起转氨酶偏高。胆管狭窄、结石、肿瘤导致的胆管梗阻,也会使转氨酶偏高,一般需手术治疗。

作者:侯凤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阅读量: 14903

因巨细胞病毒而苦恼的16岁女孩,经药物有效控制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16岁患儿近半年反复发热,伴有肝功异常、食欲下降,期间按呼吸道感染多次住院治疗,效果差,再次出现发热1周,家属带来我院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体温、肝功能恢复正常,已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基本信息】女、16岁【疾病类型】巨细胞病毒肝炎【就诊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就诊时间】2021年12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更昔洛韦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周期】住院治疗3周,3周居家治疗后复查,1年随访【治疗效果】病情已得到控制,各项指标已康复,症状缓解一、初次面诊患儿近半年反复发热伴肝功异常,致使学业受到了很大影响,最早发病是没有原因的发热,化验血常规正常,当地医院按普通感冒给予对症处理3天后体温正常,1周后再次发热,每次发热体温最高为37.8℃,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无咽痛、咳嗽、咳痰症状,化验血常规正常,肝功能示ALT:185U/L,AST:126/L,当地按感染性发热、肝损害给予对症处理好转后出院,期间反复发生上述情况4次,患儿心理压力极大,一方面担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学业下滑,为进一步治疗来到我院,以不明原因发热、肝损害收入科,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科后化验血、尿、粪便常规、乙肝五项、甲肝、丙肝、戊肝抗体、生化、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自身免疫性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等相关检查均正常,病毒全项中EB病毒IgG抗体224U/ml,IgM抗体107U/ml,巨细胞病毒IgG抗体106U/ml,IgM抗体24.2U/ml。腹部彩超检查显示肝胆脾未见异常,腹腔淋巴结无肿大,根据参考结果其巨细胞病毒考虑为既往感染,无临床诊断价值。化验肝功能示TBIL:14.8umol/L,DBIL:9.1umol/L,ALT:206U/L,AST:118U/L,根据相关检查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建议住院进行综合治疗。二、治疗经过患儿因近半年反复低热,伴有间断性肝功能异常,导致患儿正常生活和学习均受到明显影响,心理压力也巨大,出现明显的抑郁情绪,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给予更昔洛韦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抗病毒及保肝治疗。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乏力、食欲减退症状逐步消失,半月后复查肝功明显好转。三、治疗效果3周后复查肝功能正常,其他检查无明显异常,准予出院继续治疗。出院后建议继续服用更昔洛韦胶囊,嘱患儿注意休息,按时服药,3周后来院复查一次肝肾功能,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戒酒,避免辛辣及生冷食物。规律作息,多吃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食物。经过3周居家治疗,患儿发热、乏力不适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患儿精神、体力恢复正常。因该患儿半年内反复出现发热及肝功能异常的情况,所以对患儿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至今无复发。四、注意事项很高兴经过治疗患儿的病情已得到控制,临床治愈,各项指标已康复,症状缓解,患儿平时身体状态良好,无不适症状,此次发病后反复发热、乏力,伴有肝功异常后导致食欲减退,患儿精神萎靡、伤心,来我院就诊后明确了疾病的诊断,综合治疗效果较好,在以后的生活中仍要注意以下情况,防止复发及再感染。1、规律的作息及良好的生活习惯;2、多进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食牛奶、瘦肉、鸡蛋增加机体抵抗力;3、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不熬夜、劳累,适当运动;4、如出现身体不适积极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致使症状加重。五、个人感悟巨细胞病毒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人群普遍易感。但是只有少数人会发病,出现临床不适症状,通常大多数人不发病,如果发病会比较严重,症状以发热、咳嗽、肝脾损害。该病一般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出现肝脏损害的临床也较为少见,所以,即使感染也无需过分紧张,如果有不适症状,要正确认识,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积极进行治疗,通常同该患者一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董晓锋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 阅读量: 4246

大爷乏力尿黄竟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保肝抗病毒有效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患者因间断性乏力、周身不适、丙肝抗体阳性等情况入院就诊,经检查患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除保肝治疗外,由于患者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也无禁忌证,遂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嘱咐患者定期进行复查,以了解治疗效果。【基本信息】男、61岁 【疾病类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脂肪肝【就诊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就诊时间】2018年8月【治疗方案】保肝降酶(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抗病毒治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治疗周期】住院治疗8天,1个月后门诊复诊【治疗效果】病情好转一、初次面诊老年男性,自诉“间断乏力3个月“。患者3个月前出现间断性乏力、周身不适,尿黄,尿色如啤酒样,上述症状在劳累后明显加重,开始未在意,半月前就诊于内分泌科,检查发现丙肝抗体阳性,丙肝病毒载量E6 IU/mL肝功能异常,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科门诊,患者高血压病1年,口服培哚普利叔丁胺片,血压控制欠佳。糖尿病2年,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尚可。否认心脏病,否认既往肝炎病史,否认输血史。诊断“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需要完善检查,评估病情,进一步抗病毒治疗,患者同意,收入病房。二、治疗经过入院后查体:血压150/90mmHg。专科检查:神清语明,慢性病容,可见肝掌,无蜘蛛痣。心肺腹部未见异常体征,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谷丙转氨酶:125.4U/L,谷草转氨酶:67U/L,空腹血糖:7.3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3%,丙肝病毒RNA:9.91E6 IU/mL;彩超:脂肪肝,胆囊增大。HCV基因分型:HCV3b亚型;心电图正常;诊断为“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脂肪肝“。给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静点,保肝降酶治疗。患者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无禁忌证,建议抗病毒治疗,方案选择为传统PR治疗(干扰素+利巴韦林)和DAA药物,从疗效、安全性、疗程等方面均优选DAA药物,根据基因型,可选择索磷布韦+达卡他韦或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疗程均12周,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抗病毒治疗的注意事项,患者本人选择应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抗病毒治疗。三、治疗效果1、患者经过保肝降酶、抗病毒治疗7天后,效果明显,患者症状改善,复查肝功好转,谷丙转氨酶:86.1U/L;谷草转氨酶:43.8U/L;并且已经开始DAA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要求出院,同意出院,出院后继续保肝降酶、抗病毒治疗。2、患者出院后1个月,复查丙肝病毒定量低于最低检测线(即50IU/ml以下)。表明抗病毒治疗有效,继续口服DAA抗病毒药物,完成治疗疗程12周。四、注意事项很高兴看到患者在进行治疗后,症状得到好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遵医嘱进行治疗外,平时还要注意生活细节,建议食用清淡的食物,避免摄入油腻、辛辣、刺激之物,避免吸烟、饮酒,同时避免滥用药物,保持心情舒畅,以免引起身体不适。一旦身体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五、个人感悟本病传染源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从预防角度讲,应避免与此类人群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同时避免发生性关系。由于丙肝病毒感染后不容易发现,自发痊愈的病例也很少见。除非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否则HCV RNA很少发生自发清除,所以只要丙肝病毒有复制,就需要抗病毒治疗,否则即便感染20年左右,同样不排除会出现肝硬化和肝癌。此类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医生除了解患者病情发展外,还应明确其生活、饮食状态,有助于健康。

作者:薛宏丽 辽宁省人民医院 阅读量: 4146

38岁女性查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竟由于经常针灸引起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患者为38岁女性,因为恶心、呕吐3天,经由急诊收入到我科,患者肝功能转氨酶升高达到1000U/L以上。在询问病史及进行相关检查后,确诊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身体恢复健康。【基本信息】女、38岁【疾病类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就诊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时间】2022年3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监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DNA定量+生活方式调整(卧床休息+清淡饮食)【治疗周期】住院11天,随访3个月【治疗效果】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病毒清除体外一、初次面诊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3天,在这之前无特殊饮食,没有明显的腹痛腹泻,期间呕吐有4-5次,并出现了乏力、厌食、尿黄症状。在附近诊所查血象和肝功后发现:谷丙转氨酶1339U/L,谷草转氨酶660U/L,总胆红素31.6μmol/L。入院后,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DNA定量升高。确诊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故收入院治疗。对于疾病诊断,患者和家属均不能接受。患者表示以前没有乙肝病史和家族史,但经常会去一些小诊所做针灸或者梅花针。由于此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考虑某些小诊所使用的针可能存在反复消毒、消毒不彻底的的情况,疾病可能由此导致。二、治疗经过对于患者和家属的焦虑,除了安慰外,告知患者该病有一定自愈的机会,多数患者可以机体自动清除乙肝病毒,而不会慢性化,治疗上以保肝、降酶为主。就治疗方案分析后,患者及家属表示愿意接受治疗。在恢复过程中,嘱患者尽量卧床,同时选择清淡饮食。之后给予患者积极保肝、降酶治疗,包括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同时监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DNA定量。三、治疗效果第一次复查时乙肝表面抗原较低,下降到0.131IU/ml,提示治愈率较高。患者在住院第4天时,症状已有明显好转,食欲改善、体力增加。1周时复查肝功能转氨酶下降至425U/L。在第11天复查时,肝功能恢复正常,准许出院,并嘱咐随访3月。在住院过程中,患者表面抗原水平逐渐下降,出院随访时表面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乙肝病毒DNA定量降至低于检测下限。四、注意事项作为医生,我很庆幸这名患者的乙肝可以痊愈。患者在后续随访中,已经出现了表面抗原转阴,同时出现了表面抗体,提示患者以后不需要再复查,因为感染过乙肝病毒后再清除并且产生了抗体,以后一般不会再次感染乙肝。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适当运动,避免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要做到早睡早起,食用新鲜的果蔬,有助于肝脏健康。五、个人感悟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目前没有特异性的药物,能够帮助患者早期清除病毒,更多的是凭借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来清除病毒。此期间,充分的休息,足够的热量摄入是十分必要的。在疾病早期,表面抗原以及乙肝DNA定量下降得较快,病毒清除的几率也就越高,所以在感染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需要监测这两2个项目,一旦同时转阴,即提示乙肝病毒清除。

作者:李文松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阅读量: 4486

谷草/谷丙1.6是什么意思

谷草/谷丙,通常指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比值,是肝功能检查酶类中的项目,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重要及敏感指标。谷草/谷丙1.6属于轻度升高,多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也可能是病理性原因所致。谷草/谷丙比值正常范围为0.8-1.5,谷草/谷丙1.6,较正常值稍有偏高,通常与检查前一天饮酒、进食过于油腻等因素有关。一段时间后该比值可自行恢复到正常范围,遵医嘱进行复测即可。如复测后仍存在谷草/谷丙1.6,可提示有轻微肝损伤。多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可轻中度升高,可示谷草/谷丙1.6。同时酒精性肝病患者,有时谷草转氨酶会显著升高,谷丙转氨酶可接近正常,可能出现比值轻度升高至1.6的表现。谷草/谷丙1.6轻度高于正常范围,说明肝脏可能处于慢性化损害期。饮酒、肥胖、脂肪肝等肝病高危患者,应定期检测肝功能,监测谷草/谷丙比值,及时检测肝功能的受损程度,及时合理治疗干预,防止疾病进展。

作者:徐京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阅读量: 12186

病毒性肝炎问答

更多>

病毒性肝炎医院

更多>
病毒性肝炎 推荐专家
周莉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肝病科

视频 | 文章 | 回复

个人简介: 周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重症肝病的基础与临床、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治疗。擅长各种肝病、肝衰竭、肝硬化、肝癌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治,尤其擅长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重症肝病(肝衰竭、肝硬化等)的人工肝及血液净... 展开
个人擅长: 各种肝病、肝衰竭、肝硬化、肝癌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治,尤其擅长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重症肝病(肝衰竭、肝硬化等... 展开
立即免费咨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北京纵横无双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