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耳朵积水治疗

2020-03-20 17:40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一般慢性中耳炎会反复耳朵流脓,因为其鼓膜穿孔常会造成反复感染导致,所以一般慢性中耳炎不会造成中耳积水。中耳积水即分泌性中耳炎,由于咽鼓管口各种原因引起阻塞,造成鼓室负压,鼓室渗出增多以后造成积液。此时积液是一种浆液性渗出,时间长以后也会变得非常黏稠,患者的闷塞感会很严重,听力下降很明显,有的患者甚至会感到脑袋发胀。医生检查时,可以发现鼓膜上面有积液影。此时,第一时间需要用穿刺方法把鼓室里面的液体抽掉,患者可以马上恢复听力。如果积液很黏稠或者是反复穿刺以后没有好转,只能在鼓膜上面开出小孔,用吸引器把黏稠液体全部吸出来,吸出后再放特制的小通气管,放置半年左右取掉,使病变恢复。

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还要注重鼻咽部病因检查。因为咽鼓管内口在鼻咽部,鼻咽部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咽鼓管阻塞,特别是肿瘤性疾病。医生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时,都会用各种专业的检查方法排除这一类的疾病,再从病因着手进行下一步处理。

分享:

170

相关推荐

慢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慢性中耳炎通常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分泌性中耳炎,一种是化脓性中耳炎,也就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因为鼓室里边也就是中耳腔里面有积液,有分泌物排出到体外,所以导致了中耳腔有积液积聚,影响听力。一般来说可以鼻腔用一些收缩黏膜的药物,通过喷鼻使中耳腔和鼻咽部连接的咽鼓管重新开放,使中耳腔的分泌物能得到及时的引流,从而治愈分泌性中耳炎。有时候如果是通过药物不能缓解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需要进行鼓膜穿刺或者是鼓膜置管,使中耳炎内外的压力保持平衡,保持空气在中耳腔能够流通,从而使中耳的炎症恢复正常。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特点是有鼓膜穿孔,有间断性的耳流脓,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又分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的。单纯型一般来说是指没有骨头破坏,没有胆脂瘤形成,通过消炎就可以,如果是遗留干性的鼓膜穿孔,在消炎之后可以做鼓膜修补。如果是骨疡型的说明有骨质破坏,消炎之后如果骨质破坏趋势仍然不能得到控制,需要进行手术,把炎症破坏掉的骨头清除掉,然后使炎症得到改善。如果是有胆脂瘤,就必须做手术,只有做手术才能清除胆脂瘤病变,使胆脂瘤不再发展。清理完病变以后,可以在清理干净病变的基础上来重建听力,包括鼓膜重建和听骨链重建,来改善中耳炎导致的听力下降。"

语音时长02:20''

袁先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2018/01/16收听(67394)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38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