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之后,特别想睡觉怎么办?

2017-07-10 11:18阅读:

手机浏览

  日常生活中,餐后犯困很常见,本篇主要从饮食方面解释及建议,捎带运动建议。从宏观角度看,人类进化至今,吃饱后犯困的现象,或许有利于物种生存或延续。

  在我们的祖先还不是很强大时,要适应那个以采集或捡勐兽残食为主、饥一顿饱一顿、普遍食物匮乏的远古时期,那些进食后能自调节减少运动的基因型,更有利于能量的贮存,为再次寻找食物准备更多能量,所以这类基因型,也就有更大概率存活并延续至今。

  从微观角度看,生理机制层面,调节机体对环境适应性的,一般是通过神经或内分泌机制。

  先说神经机制

  与餐后睡意相关的神经系统,主要是植物(自主)神经系统,即交感神经VS副交感神经,二者的作用特点,是一方兴奋则另一方抑制,且均不受主观意志支配,这也与基因里的“能量节约”原则一致,即身体只能在同一时间做好一类事,要么安静的消化,要么亢奋的躁动。

  一般来讲,食物的综合刺激,会让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效率提高(消化食物的过程也需消耗储备能源);连锁反应是交感神经抑制,引起唿吸减慢、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体温降低,显然这些状态,都更利于睡眠。

  小结1:与植物神经调节相关的餐后睡意,可能更多是与进食量即消化总负担有关。所以为缓解餐后犯困,我们可减少进食量,每餐吃七八分饱即可。

  另外,为降低执行难度,在同样饱足感前提下,降低食物能量密度也是好选择,比如摄入含大量水分的蔬菜类,或富含膳食纤维的魔芋制品,都有利于“饱而不困”。

  进一步延伸,进食时机——我们应做好正餐之间的加餐(健康零食),避免因餐前过度饥饿,引起下意识狼吞虎咽或过饱,而能气定神闲的实现细嚼慢咽。

  再说内分泌机制

  与餐后睡意有关的内分泌机制,通过激素水平变化,作用于大脑控制睡眠的神经区域,让人产生困意。而这种激素调节,可能更多是与摄食种类与比例有关,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种类和比例。

  碳水化合物

  首先,碳水化合物。如果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过高,或是选择高血糖指数(GI)食物,例如游离糖、精制谷物等,都会引起餐后血糖快速升高,进而导致以下几类激素也大幅变化:胰岛素升高、血清素(5-HT)升高、褪黑素升高、食欲素降低……而这些激素变化,都以不同的贡献比例,促进了餐后睡意的发生。

  脂肪

  其次,脂肪。研究早已证实,膳食中的脂肪,会刺激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的产生。 胆囊收缩素,顾名思义,科学家最初发现该激素的作用,就是促进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而胆汁的乳化作用,则是辅助脂肪消化的。近年来发现该激素与饭后困意有关。人体实验显示,饭后两小时内CCK的含量显着升高,之后逐渐回落,且这段时间内,人的睡意与CCK含量呈正相关性。进一步研究显示,如果向人体或动物体内注射CCK,会产生镇静与满足的效果。所以,进食高脂肪的食物能促进CCK的分泌,让人餐后睡意更强。

  蛋白质

  再次,蛋白质。虽然在“食物热效应”方面,单纯看蛋白质消化过程,是三大供能营养素中耗能最高的,但综合来看,蛋白质对餐后睡意的影响,不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因此,一餐中蛋白质的足量摄取,能降低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供能占比,进而平稳餐后血糖和胆囊收缩素的波动,减轻餐后困意。

  小结2:想借助激素调节来降低餐后睡意,可以通过优化食物种类与供能比来实现。

  碳水化合物类,降低其比例,也就是减少淀粉类主食量(减30%-50%);优先选择“慢糖”食物,即粗杂粮、全谷物、薯类等复合碳水,少选择精米白面;做菜不添加游离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等),不用淀粉勾芡;大量吃蔬菜;随餐饮品不选含糖饮料。

  脂肪类,少吃肥瘦肉、带皮肉;烹调多用蒸煮炖拌焖等,避免油炸煎烤,炒菜先焯水再少量油炒。

  蛋白质类,多选择畜类瘦肉、不带皮禽肉、鱼虾、豆制品。

  食材搭配方面,要菜饭分明。少选择“混合食物”——炒饭、拌饭、盖浇饭、面条、包子、饺子、馅饼、肉夹馍、披萨、汉堡、三明治……这些食物一般碳水类比例很高,且含大量脂肪,而蛋白质不足,蔬菜更是少得可怜……

  运动建议

  以上主要是饮食方面建议,再简单说下运动方面建议,比如餐后先别坐着趴着,平路散步十分钟至半小时不等,就能明显平稳餐后血糖,缓解餐后睡意。另外,全身肌肉量的增加也对此有利,3次/星期的抗阻力肌肉训练是必要的。

  兴奋性饮品

  至于神经兴奋性饮品,例如咖啡、浓茶或其他功能性饮料,不建议选用,倒不是对健康风险多大,而是容易产生依赖,并掩盖自身不当的饮食或运动习惯。

分享:

20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01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