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幽门螺杆菌

2020-06-28 15:11阅读:

手机浏览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认识幽门螺杆菌,平时在门诊经常有患者拿着体检报告单来问一些幽门螺杆菌相关问题,今天一一解答。
  1、幽门螺杆菌阳性是怎么回事?

  阳性就是胃里有这种细菌,说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2、怎么就感染上幽门螺杆菌了呢?
  可以说,都是吃进去的,所谓病从口入。与卫生状态相关,比如西藏感染率80-90%,上海感染率30-40%,广州20%多,我们统计的结果是40%左右,代表部分山西感染率。一般情况下,是幼年时期12岁以前,特别是5岁以前,由密切接触者,如长辈通过粪-口、口-口传播而来,比如喂饭时,自己咀嚼后口对口喂饭,或者便后不洗手、通过脏手污染了食物被吃进去,妈妈传给孩子的最多,如果奶奶、外婆带孩子也会传给孩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家庭聚集现象。所以要讲究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提倡使用公筷,切断感染途径,降低感染率。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目前年轻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相信新一代的孩子感染率会明显下降。
  3、与人聚餐会被感染幽门螺杆菌吗?
  一般来说,健康成人免疫系统发育健全,有抵抗力,接触幽门螺杆菌后,90%以上会自发清除,基本不会成为慢性感染,极少数免疫力低下者,接触幽门螺杆菌后会长期慢性感染。经常有一家人来医院进行检测,几乎一半的家庭夫妻一个阳性一个阴性,足以说明自身抵抗力强,不会被感染。如夫妻双方都阳性者,基本都是小时候在原生家庭感染的,不是结婚后感染的。理解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理解,只要自身健康,一般的聚餐不会引起成人感染。
  4、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有什么危害?
  孩子从小就接触这种细菌,自身免疫系统还不健全,有一个免疫宽容期,不会清除细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免疫力增强,产生抗体,有10%左右的自发清除率,但90%未清除,形成慢性感染。其中约70%的人是慢性活动性炎症,但无症状,10%表现为消化不良,15-20%是消化性溃疡,1%引起胃癌或胃粘膜淋巴瘤。由此可以认为,同样是幽门螺杆菌,其种类和毒力也是有区别,在不同的人体引起的结局是不一样的。目前还不能确定各自有什么不同,医生一般是追溯家族中的直系亲属有上述哪种病,以此来预测,比如有胃癌家族史,胃癌风险大,必须根除细菌以预防。
  5、发现幽门螺杆菌是否需要处理呢?
  2017年发表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提出12条根除幽门螺杆菌指征。
  其实最佳时机是18-20岁后,检测阳性者进行根除,根除后再感染率低1-5%,且此时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不重,未形成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根除后明显降低胃癌发生率。当然任何年龄发现阳性后根除都有预防癌变的作用,同时还要做胃镜观察有没有早期病变,提前处理。
  6、常用什么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
  最常用的、最理想的方法就是13/14C呼气试验,空腹2小时,先呼气留底,后口服13/14C同位素标记后的尿素胶囊,如果胃内有幽门螺杆菌,它会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等20分钟,再呼气1次,检测两次呼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判断幽门螺杆菌阳性还是阴性。根除后1个月复查呼气试验。
  7、如何根除幽门螺杆菌?
  根除幽门螺杆菌要到正规医院消化科就诊,目前可选的治疗方案有7种,含铋剂4联方案,一个质子泵抑制剂,就是拉唑类的药,一个铋剂,两个抗生素(被选的有6个),10-14天。因为患者对药物敏感性、耐受性、耐药性不同,选择药物有诸多讲究、限制,必须要规范正确选择,力争首次根除率95%以上。

分享:

33

相关推荐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说起幽门螺杆菌,现在可能是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因为不管是从电视的宣传,甚至现在常规的各个单位的体检,都把幽门螺旋杆菌列入到体检的范畴。其实从一个专业的消化医生来讲,幽门螺杆菌确实有它治疗的意义。幽门螺旋杆菌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定植在胃内,包括十二指肠内的一种杆状的、螺旋状的一种细菌,这个细菌是一种微厌氧菌,通过临床上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用临床上四联疗法两种胃药加两种消炎药,10-14天的疗程,80%的病人都是可以来治愈的。但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第一不要恐慌,也不要惊慌,因为有时听到宣传说幽门螺杆菌容易致癌,容易引起胃炎的加重,容易引起胃溃疡的发作。确实是幽门螺杆菌在国外,比如有一些胃癌高发国家,比如日本,它是被列为传染病的范畴,而且发现了就要根治的。但是在中国,因为饮食习惯的问题,中国人不分餐,所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非常高,将近有50%左右。并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一定药物治疗,这样容易引起大范围的耐药。一定要根据情况,比如从消化科来讲,有一些长期的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或者既往得过消化性溃疡病史,或者说家族史里有,直系亲属得过胃癌,像这种情况可以选择到医院正规的根治。如果没有任何消化道症状,可以先观察。

语音时长01:27''

李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2017/10/18收听(42602)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313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