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预产期多久可以打催生针

2021-08-09 16:47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一般如果孕妇一切正常且无其他合并症,预产期1周后可以考虑打催生针进行引产。通常孕妇在预产期前后会临产分娩,超过42周即预产期2周后,还无法临产,称为过期妊娠。过期妊娠的孕妇通常出现胎盘功能不佳,羊水迅速减少,引起新生儿在宫内缺血缺氧,激发新生儿窒息的情况。

如果孕妇无特殊情况,超过41周无法临产,需要考虑用药进行引产。对于孕妇而言,在引产前需要做宫颈评估,如果宫颈条件不佳,可能单纯使用催生针效果较差,需要给予一定药物,促进宫颈成熟,使引产成功率较高。如果合有其他合并症,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引产,比如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如果进入预产期还无法临产,可以考虑引产。

分享:

26

相关推荐

超过预产期多久需要催生

  妊娠超过预产期1周,即妊娠达到或超过41周时需要催生。如果足月未分娩,其胎盘会逐渐老化,使绒毛间隙血流量明显下降,从而减少了胎儿的氧气和营养物的输送。同时...

刘冠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2020/04/17阅读(4599)

打催生针多久可以顺产

  打催生针后顺产的时间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需要1-3天,部分孕妇需要更久的时间。催产针即催产素,主要用于促进机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宫缩是...

刘冠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2020/04/17阅读(3001)

打了催生针多久会生

"催生针指的是催产素注射,当注射催产素后,一般孕妇在2-3小时会出现规律的宫缩,但真正的临产依个人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催生针指的是催产素,在怀孕已经达到足月,有引产的指征的时候,医生会给予患者进行催产素的引产。由于每个个体对于催产素的敏感性不一样,因此有可能极度敏感会带来强直性的宫缩,继而有可能会危及到母儿的生命。所以要求在给予催产素引产的时候,浓度应由低到高。催产素点滴的滴速也是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在最开始进行催产素引产的2-3个小时之内,大多数的孕妇都能够感受到非常规律的明显宫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疼痛,是由于催产素从最开始到逐渐加强宫缩的过程中,有可能仅仅是一个准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引起宫颈管的缩短、宫口的扩张,也不会引起胎先露部的下降,所以这仅仅是准备分娩的过程。真正的临产应该是伴随着宫缩越来越强,宫缩的疼痛程度越来越加重,同时会出现宫颈管的逐渐缩短、宫口的扩张以及胎先露部的下降。大多数情况下在催产素引产之后的1-2天,孕妇会有所反应,但个别的孕妇有可能到3天左右都没有明显的宫缩疼痛,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非常规律的宫缩,没有办法再继续用催产素进行加量的处理。所以如果给予催产素引产3天依然没有临产,通常情况下为了母儿的安全,会以引产失败而给予剖宫产终止妊娠。打催产素催产时注意排空膀胱,选择在羊水多的象限进针。打催产素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碘伏消毒穿刺部位,以免发生感染。要在远离胎盘位置,以免发生胎盘早剥。如果羊水很少时,建议在彩超引导下进行穿刺。"

语音时长02:12''

程娇影中日友好医院

2020/05/25收听(87684)

催生针打了以后多久生

  打催生针以后多久能生,与患者对缩宫素的敏感程度、胎次、宫颈成熟度、胎儿大小等多种因素有关,存在较大个体化差异。如果孕妇对催产素敏感,并且宫颈条件好,胎儿不...

王琪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

2020/04/26阅读(3684)

打催生针多久开宫口

"打催生针后开宫口的时间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影响开宫口的因素包括胎儿的大小、子宫收缩的强度、女性骨盆的宽敞程度、胎位以及宫颈的易扩张的松软程度,以上皆可影响到产程的进展,也会影响到产程是否发动。通常情况下,由于每个个体对于催产素的敏感性不一样,为防止极度敏感的女性,在运用催产素的过程中,出现子宫的强直收缩,严重危及到胎儿生命,甚至可能导致子宫破裂,危及到孕妇生命。所以在催产素点滴引产的过程中,要求催产素的滴数要由小到多,要求催产素的浓度也是要由低到高逐渐增长。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在应用催产素引产之后的2-3h,就能够诱发出来较规律的正式临产宫缩。但是否能够临产,还是需要结合孕妇自身的状态。有的人可能在催产素引产当日就能够开始进入产程,能够有宫口的扩张,胎先露部的进行性的下降,直至分娩。也有孕妇即使有非常规律的宫缩,但是始终没有诱发出分娩的发动。这种情况下,长时间的宫缩,对于胎儿也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在催产素引产运用3天之后,如果依然没有临产,则会以引产进行终止妊娠,需要进行剖腹产。另外,孕妈妈要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情,因为过于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也会影响分娩,延长分娩时间。"

语音时长02:04''

程娇影中日友好医院

2020/05/26收听(99251)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32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