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结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近年的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遗传研究方面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着明显的家族和种族聚集现象。患者近亲(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不同种族间的发病率也有着明显差异,比如白人中犹太人为非犹太人的2~4倍,而非白人比白人约少50%。但具体哪些遗传基因或基因序列与溃结发病相关仍不清楚。
2、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的异常,也被认为是溃结的发病原因之一。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相比,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
①抗结肠抗体(主要为IgM),它能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使细胞毒细胞杀伤靶细胞(即人体正常细胞)
②另外,还常含有一种(或一些)抑制巨噬细胞移行的抑制因子。上面两种主要是体液免疫方面的异常,另外患者在细胞免疫上,也表现出与健康人不同的应答。有实验结果表明,溃结患者的淋巴细胞与正常成人或胎儿结肠上皮细胞共同培养,可致结肠上皮受损,说明了患者的淋巴细胞出现细胞毒作用。另外血循环中存在各种因素导致的免疫复合物,很可能是引起肠道外病变的因素。
3、饮食因素
除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外,饮食因素也被认为是溃结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过多红肉、高脂肪和高糖(诸如牛肉、白葡萄酒、汉堡包、浓缩饮料、香肠等之类的食物)的摄入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这很可能也是西方国家溃结发病率较我国高的原因之一。饮食结构的改变,饮食搭配的不合理,饮食文化的西化以及不规律的饮食,被归结为是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攀升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适当补充益生菌、鱼类和饮食纤维对本病能起到一定治疗作用。因此不主张绝对的忌口,提倡适量以及限质的饮食。另外,建议某些肠道较为敏感,容易发生腹泻腹痛的人群,抽血行食物不耐受检测,对不耐受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食用。
4、感染因素
微生物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因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痢疾非常相似,加上早期的某些病例,如1973年Fakmer(菲克曼氏)从6例溃疡性结肠炎中培养出巨细胞病毒,1977年Cooper(库佩)从中毒性结肠扩张病人体内分离出巨细胞病毒,且部分病例应用抗生素有效,似乎提示细菌和病毒感染与本病有关,但至今仍尚未证实某一特异微生物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反复大便培养及结肠黏膜活检均未证实细菌或病毒感染。所以到目前为止,感染因素之说仍待进一步研究。
5、精神因素
心理精神因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的发展过程,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对治疗措施的反应,都具有重要影响。临床上常可见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伴有焦虑、紧张等表现,且多项研究也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与精神紧张有关,相关研究也显示心理因素刺激可通过改变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而加重胃肠道症状,长期处于持续性负性情绪中会使溃疡活动和症状加重,另一方面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后配合采用精神疗法常可收到一定效果也可以从侧面说明精神因素可能是其诱发原因之一。但也有些学者认为,比起原因,精神因素更像是引起本病的后果。
6、其它因素
除了以上提到的相关因素,吸烟与阑尾切除术亦可能影响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意思的是,与关于吸烟带来的对身体的许多负面影响相反,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上,吸烟者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系数反而降低,但机制尚不明确。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国际癌症研究协会的研究结果,认为适当文明吸烟可以预防和缓解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在内的四种疾病。另外,在对世界消化学网数据库中收录的我国自1981~2000年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1 560篇文献和济南军区总医院同期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70例进行分析,发现吸烟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严重程度无负相关。但这些研究并不否认吸烟仍然是许多其他疾病的危险致病因素。为此,现在对那些戒烟难的患者,开始主张改变吸烟方式和习惯,例如,提倡吸烟前先补足水分、新开包的烟放放再吸以减少有害成分的吸入等,来达到更健康吸烟的目的。
近年来也有不少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溃结的发病明显减少,年轻时阑尾切除术是避免发展为溃结的一个较强的保护因素。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通过年轻时行阑尾切除术消除炎症状态从而防止了发展为溃结的可能。但关于这点,英国有报道则认为阑尾切除术对溃结的发生没有预防影响。是否预防性阑尾切除术现在仍存在争议。
而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是,溃疡性结肠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以及其发病机制我们强调综合研究多因素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