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6类糖尿病口服降糖药

2022-06-30 16:11阅读:

手机浏览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口服降糖药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而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变化不大。因此,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6类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包括:

1、双胍类:(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有二甲双胍)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HbA1c下降1%~2%,并可使体重下降。在UKPDS试验二甲双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2、磺脲类药物(胰岛素促泌剂,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只需服用1次的磺脲类药物。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固定剂量合剂。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在我国上市的TZDs主要有马来酸罗格列酮和盐酸吡格列酮。临床试验显示,TZDs可以使HbA1c下降1.0%~1.5%。TZDs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体重增加和水肿是TZDs的常见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TZDs的使用还与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相关。有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以及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因罗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尚存争议,其使用在我国受到较严格的限制。对于未使用过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只能在无法使用其他降糖药或使用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对于已经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者,应评估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权衡用药利弊后决定是否继续用药。

4、格列奈类药物(胰岛素促泌剂,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本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可降低HbA1c0.3%~1.5%。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

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5、α-糖苷酶抑制剂(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血糖,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国内上市的α-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使HbAlc下降0.5%~0.8%,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可与磺脲类、双胍类、TZDs或胰岛素合用。

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合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6、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GLP-1失活减少,进而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而降低血糖,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和维格列汀)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在体内的水平。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目前在国内上市的DPP-4抑制剂为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和维格列汀。包括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床试验显示西格列汀可降低HbA1c1.0%。单独使用DPP-4抑制剂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也不增加体重。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时,应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来减少药物剂量。

分享:

156

相关推荐

常用降糖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哪些?

在我们平时掌握的降糖药物的正常的作用的情况下,也是需要了解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才能有效的避免副作用的出现的,或者已经出现了,及时的处理,容易恢复的。同时做为...

马跃龙辉县市城关镇卫生院

2018/09/07阅读(97984)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口服降糖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发挥降糖作用,所以胰岛素促泌剂只适用于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而且胰岛素促泌剂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作用,当进食不规律或者药物剂量过大时会产生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昏迷,也可能造成患者体重增加。2、双胍类制剂,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增加无氧酵解发挥作用,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单独使用不会发生低血糖,不增加患者体重。3、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达到降低餐后血糖的目的,糖苷酶抑制剂单独使用不会发生低血糖,不影响患者体重。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属于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发挥降糖作用,所以只适用于2型糖尿病,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5、DPP-4抑制剂,能够葡萄糖依赖性地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单独使用也不会发生严重低血糖。6、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通过抑制葡萄糖的吸收促进葡萄糖排泄,发挥降糖作用,单独使用不会发生严重低血糖。

语音时长01:56''

王开芹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2020/03/17收听(61584)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41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