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药物会引起小管间质性肾炎?

2022-06-30 16:11阅读:

手机浏览

小管间质性肾炎可分为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和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那么,哪些药物会引起小管间质性肾炎?下面介绍引起小管间质性肾炎药物有哪些。

1、青霉素类:几乎各种青霉素都有引起本病,但以二甲氧苯青霉素为最多。近年文献中似乎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和氧哌嗪青霉素引起者也有增多趋势。潜伏期通常为2周,但可为2天至数周。儿童多见,用药剂量与发病无关。

临床表现除有急性过敏性间性肾炎表现外,部分病例呈现肾性失钠、高氯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发病机制与青霉素半抗原结合到肾小管基底膜,致使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形成有关。停药后数周,肾功能可望恢复,少数病例需透析治疗。

2、头孢霉素类:单独使用本类药物肾毒性并不很高,但合并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间质性肾炎。

3、氨基糖苷类:以引起非少尿型急性肾衰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肾性失钾和失镁,可出现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通常用药数日后便有血肌酐增高,一般不严重,故易被忽视;个别重症少尿型急性肾衰竭者需透析治疗。

本类药物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多见,急性间质性肾炎相对较少。本类药物中肾毒性以新霉素为最,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其次,妥布霉素和乙基西梭霉素再次之,以链霉素为最轻。病情严重性常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成正比,合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头孢霉素、原有肾功能不全、高龄、细胞外液容量不足、原有肝病和钾缺乏时,肾毒性作用显著增加。停药、适当支持治疗和必要时透析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4、四环素类:本类药物除强力霉素和二甲胺四环素外,因在肾衰时有明显蓄积作用而不宜应用。

本类药物可抑制蛋白合成,引起氮质潴留,在原有肾功能不全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去甲金霉素具有剂量相关的致肾性尿崩症作用,故可用于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时的低钠血症,但如用于肝硬化时的低钠血症,却可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尽管后者常为可逆病程,仍应避免使用为宜。过期四环素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常以范可尼综合征为特点。

5、抗结核药:常用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但以利福平为最。间断使用或停药后再次使用,有时甚至是再用一个剂量的利福平,便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临床上常表现为发热、寒战、腰痛、无尿或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较为特殊的是常伴暂时性高钙血症,原因未明。停药后肾功能可恢复,但有时相当缓慢。皮质激素类药物对恢复无助。

6、两性霉素B:接受本品2克以上常出现一种或数种肾脏损害。远端小管功能损害出现最早,可出现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肾性尿崩和肾性失钾;肾小球滤过率常正常;此时停药常可完全恢复。本药可使肾血管收缩引起缺血性肾损害,可发生进行性的和只能部分恢复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失钠可加重损害,补钠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7、磺胺类:抗菌性磺胺类药和利尿性磺胺药均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合并用药,如使用复方新诺明或双氢噻嗪合作氨苯喋啶与发生本病有密切关系。

典型表现者常在用药后几天内发生,但已有磺胺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者可在数小时内使症状重现。临床表现与青霉素引起者类似,但皮疹较少见,严重者亦需透析。停药后常可恢复,皮质激素类药物有益于恢复。对已有肾脏病者,治疗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或肾功能明显下降,以及其他变态反应症状体征者,应高度警惕。

8、非甾体类抗炎药:消炎痛等药物可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在已有钠缺乏、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老年人和原有肾疾病者中,易发生因肾灌注不足而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以少尿型为多见。合用氨苯喋啶者危险性尤大。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则以非诺洛芬、普诺芬、奈普生等药为常见。大量蛋白尿是明显特征,可发生肾病综合征;细胞尿、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不多见。肾病理中除急性间质性肾炎外,可伴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起病可在用药后数日到数月后。及时停药后恢复仍缓慢,常达数月或年余,因此常需透析治疗。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作用不肯定,因此使用时间不宜超过2周。本类药物还可引起肾小球肾炎、全身性血管炎、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等损害。此外,本类药物有引起钠水潴留作用,可加重原有心力衰竭和高血压,还可引发四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均需顾及。

9、别嘌醇:本品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常在用药3周左右发病。除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表现外,绝大多数有表皮脱落性斑丘疹、急性肝功能损伤。死亡率高达20%,常见死因为严重全身性过敏反应、败血症、消化道出血、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常规治疗剂量时,故认为与过敏反应有关。许多病例原有肾功能不全,故怀疑过敏原为别嘌醇及其代谢产物。

治疗包括停药和必要的支持治疗,需要时予以透析。皮质激素类药物疗效不肯定。慎用本药,尤其是应用利尿剂后,和在肾功能不全时减量有预防意义。

10、组胺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本类药品中最早报道的是西咪替丁,现几乎涉及所有的组胺受体拮抗剂,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也都有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报道。临床上可伴有多发性肌炎,血清肌酐增高则还与本品抑制肾小管分泌肌酐有关。由于T淋巴细胞具有组胺H2受体,病肾及血中细胞毒性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增高,故认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了本病发病机制,本病停药后常迅速恢复。

1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本品引起的肾毒性主要是影响肾血管舒缩,改变血流动力学,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尤其是双肾或孤立肾动脉狭窄时。部分药物证明可引起膜性肾病。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者也不少见。及时停药常可好转或恢复,再用药则常可再发。

分享:

67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93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