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泄患者的心理与行为调节

2018-03-13 15:56阅读:

手机浏览

  早泄是临床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之一,大约20%-40%的男性在其一生中的某一阶段会发生早泄。有1-3%的人射精在1分钟之内。在性生活中大展雄风是大部分男人的愿望,但早泄的发生降低了夫妻生活质量,使很多“威勐”的男性为此愁眉不展。其实,男人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射精过快与疾病无关,它往往是由精神紧张、缺乏性生活技巧、性生活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尤其是刚刚开始有性生活的男性。

  那么什么是早泄呢?学术界至今对其定义对有着很大的争议性,有的诊断标准是以性交时间小于2分钟,有的是以抽动次数不足10次为准。一定来说,患者在受到轻微的性刺激之后,在插入前、或插入过程中、或插入后很短时间,比本人的愿意的时间提前发生射精,这种情形导致患者本人痛苦或人际关系紧张,称为早泄。

  早泄的发生会使男性患者在性生活中,过于紧张、焦虑,这会导致射精中枢控制能力降低,反而会过早“溃不成军”。从而形成“早泄”—“心理压力”—“早泄”之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在性生活过程中调整心情、放松心情轻松是非常有必要的。

  早泄的治疗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除了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之外,性生活技巧,心理暗示对早泄患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与配偶在性生活中有效地配合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心理调节:

  1、正确认知要对充分认识精神因素对早泄的影响,不能因为一两次性交失败而沮丧担忧,缺乏信心;夫妻双方要增加感情交流,消除不和谐因素,女方应关怀、爱抚、鼓励大夫,尽量避免不满情绪流露,避免给丈夫造成精神压力。

  2、自信男性应坚信自己是正常的,偶尔发生的早泄就如同得了伤风感冒一样很快痊愈,不必为此耿耿于怀。

  3、放松性生活是夫妻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在性生活中不要将注意力集中是否发生早泄,而是去体会妻子的温情。

  4、暗示“我一定能控制射精的时间,一定不会过早地排出精液”,强化这个意念,自我暗示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5、镇静男方在性生活中不过度兴奋,如果过于兴奋,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背诵诗歌、默读数字等。

  6、谅解女方要以关心的态度去安慰丈夫,不要责备、挖苦和奚落,否则会使情况更严重。如果丈夫射精过快,妻子一味地埋怨,这会让对方因焦躁而不能持久,更早地“败下阵来”,影响夫妻感情。

  7、配合女方应耐心主动地配合男方,有助于男方性功能的正常发挥。建立美满、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行为调节:

  1、动动停停性生活中,当你有了要射精的感觉前,最好能放慢或停止阴茎抽动,并和妻子交谈、亲吻、抚摸,以分散注意力。当射精冲动减退后,再开始新一轮抽动,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

  2、使用安全套戴上安全套,可以减弱龟头受到的刺激,从而延缓射精。如果一个安全套不管用,可以戴上两个。目前市场上有售含有麻醉药品的安全套,正确使用可以达到延时的目的。

  3、改变性爱体位传统的男上女下的体位时,男性较主动,动作较大,容易兴奋,射精也快。但如果采用女上男下的体位,或者侧位,女性占主动,动作就会更加温柔,也更利于“持久战”。

  4、插入频率和深浅的改变可以较好的延长时间。这需要夫妻二人的沟通与配合。

  5、多次射精青年男性可以考虑通过增加射精次数来延缓射精。如在性生活前先自慰射精,稍加休息后再和妻子进行第二次性行为。这时射精时间就会推后,也能直接增加性生活次数,一晚上可以进行1~2次。但这种方法不适合性功能低下者和中老年男性,他们往往在经历一次高潮后就很难在短期内再次让阴茎勃起。青年男性则多喜欢采用这种方式来改善性交中的被动局面,但若是每天晚上都“疲劳作战”,也让男人难以消受。性交过频可引起腰酸、腿软、疲乏无力等。因此此种方法,本人并不提倡,但对于年青男性,特别是刚开始有性生活的男性,可偶尔为之。

分享:

74

相关推荐

面部白癜风患者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面部白癜风不仅会影响外貌,还可能对患者的情感、社交和职业生涯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心理调节对面部白癜风患者至关重要,面部白癜风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心理调节:1...

林华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2023/05/22阅读(4077)

怎么克服早泄紧张心理

都说男性的字典里没有“不行”这两个字,但如果碰上了早泄那就由不得你了。为了克服早泄紧张心理,可以采取心理治疗、性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分散注意力等方法。1、心理治...

陈鑫河南省人民医院

2023/03/04阅读(3729)

乳腺癌患者容易陷入哪些心理误区?

乳腺癌是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治疗、康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乳腺癌患者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心理误区,耽误正规治疗,导致病情加重,这让乳腺科专家心痛不已。...

任志勇汾阳市中医院

2016/05/03阅读(38467)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12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