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的原因分析

2022-12-28 17:15阅读:

手机浏览

我是有来心理官方认证焦虑领域的心理咨询师,曾被焦虑、失眠、神经衰弱困扰多年。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感到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又自觉难以应对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此精神症状的基础上,还常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亢进等躯体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口干、出汗、肌紧张性震颤、颤抖、颜面潮红或苍白等。

焦虑的产生有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童年经历、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压力源等,焦虑的产生并不是有且只有一种原因,可能会有多种原因并存并相互影响。


长期、前置因素

1.遗传

遗传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如果父母是焦虑个体,孩子通常会有更大的焦虑发病的可能性,同个家族的成员在生理层面一般更易表现出敏感的神经、不佳的睡眠等共同特点。

2.童年经历

童年时期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通常被认为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易患因素之一。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家庭的教育理念会塑造一个人的认知思维模式,当遇到相似事件或其他应激事件和压力事件的时候,儿时埋藏在潜意识中未经纾解的冲突便会更汹涌地卷土重来。同时,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良好的引导和沟通,逐渐形成了过度思虑、反复纠结的思维习惯,也更容易陷入焦虑。如养育者对于世界过分的谨慎,对于孩子的问题过度的担心;养育者过分挑剔,追求完美,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养育者的一些行为如酗酒、体罚、家暴等,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是焦虑形成的基础。


生理原因

1.神经生化因素

研究发现y-氨基丁酸(GABA)是发病基础之一,此外,可能还与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亢进,5-羟色胺系统异常等有关。

2.神经影像因素

大脑内情绪控制环路是由前额叶、杏仁核、海马、下丘脑、前扣带回等构成,这些区域的结构、功能或联系异常可引起情绪控制障碍,构成焦虑障碍的病理结构基础。


心理原因

心理原因和童年经历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当外部和自身原因使个体感到担忧、恐惧紧张,不能运用有效的防御机制时,就会出现焦虑的情况。


压力源

这里的压力源主要是指引起焦虑的短期、突发性的原因,包括个人的重大失败如创业失败、失业、被诈骗等;生活的明显变化,如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朋友的离开、突然开始异地情感等;情感变化,如突然被分手、离婚、家里催婚等以及刺激性或娱乐性药物。


诱发和维持因素

生活中可引发焦虑感的一系列应激事件和压力事件的长期存在,是造成焦虑的主因。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矛盾的一些因素,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的处于紧张状态,超过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即可引发焦虑。

如过度疲劳而又得不到休息使兴奋过程过度紧张;对现在状况不满意则使抑制过程过度紧张;经常改变生活环境而又不适应,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具有相当高的耐受性,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虽然产生了疲劳,但稍事休憩或睡眠后就可以恢复,不过,长期强烈紧张状态的神经活动,一旦超越耐受极限,就可能产生焦虑。

森田疗法对于焦虑的原因提出了关于疑病性素质的学说和精神交互作用的主张,并认为焦虑是由于过分看重疾苦、总是疑虑和担心患病这种基本精神状态引起的。从而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某种特定的感觉上。注意力越是深入,就越是敏感,感受越是强列,注意力便又更加集中于此,就这样恶性循环地逐渐将这种异常感觉增强起来、恶化下去。

例如,有的人看到新闻广告上说脑出血十分危险,血压高的人必须警惕。或者熟人中有人患了中风,把这些见闻聚集起来后,就有可能成为他平日发生恐怖的原因。倘若某一天感到头脑有些涨疼,并触发到“中风猝倒”的意念,而受到恐怖与惊愕的包围时,焦虑情绪就产生了,而且会产生越害怕越焦虑,越焦虑越害怕的恶性循环,越发觉得当下面临的是生命攸关的重大事件。

这里有一个生物学上的解释,对中风和心悸等症状的恐惧和担心会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肾上腺素会使人兴奋,让心脏受到进一步刺激,从而使它跳得更快,发作的世间更长。来访者短期内可能会平静下来,而且这种平静的状态还有可能保持一段时间。

但是有了这样的可怕经历之后,他便会害怕再次发作,并且一连几天都会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总想着快速摆脱和彻底解决。如果心悸不再发生,他可能会平静下来,投入工作而忘了这件事情。可如果再次发作,他就会更加恐惧和担忧起来。

当我们明白了焦虑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正确的方法,逐个对引发来访者焦虑的错误认识进行破解。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分享:

6

相关推荐

引起焦虑症的原因有哪些

"焦虑症的原因目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精神应激和个体素质,焦虑症的患者比健康的人群遭受更多的生活事件,主要是人际关系、婚姻、性关系、经济、家庭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像个性的特征,焦虑症往往有古板、严肃,以及多愁善感、焦虑、悲观、保守、敏感、孤僻等个性。2、神经解剖学方面的因素,有神经影像学、动物模型发现,部分脑区的结构和功能有异常,可能和焦虑有关系,像前额叶皮质、杏仁核、丘脑功能和结构异常,可能是焦虑症的病理机制。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因素,包括γ-氨基丁酸、儿茶酚胺、多巴胺,以及5-羟色胺、神经营养因子等多个系统,都跟焦虑症的症状有关系。临床发现治疗焦虑症的药物主要是提升神经递质,像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浓度,可以改善焦虑的症状。还有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精神分析认为本我和超我发生冲突,自我如果不能运用理性的机制来调节冲突,就会引起焦虑。认知心理学往往强调情绪和行为的发生,一定通过认知起中介作用,正确认知方式产生正常的情绪反应,异常的认知产生异常的情绪反应,也就是焦虑产生的源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当自我价值和外界的价值发生势不两立的冲突时,就会引起内心的焦虑症状。"

语音时长02:02''

万兴松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

2021/03/09收听(68279)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