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如何进行健康运动

2019-08-08 13:29阅读:

手机浏览

  今天是8月8日,也是我们国家的“全民健身日”,今天心怡教室就为您解读下个人如何进行健康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科学的身体活动可以预防疾病,愉悦身心,促进健康。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20~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14.7%,成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变化不容乐观,多数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定期适量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并能促进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
  1、了解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建议个人提高身体活动意识,培养运动习惯。了解和掌握全民健身、身体活动相关知识,将身体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掌握运动技能,少静多动,减少久坐,保持健康体重;科学运动避免运动风险。
  2、动则有益,贵在坚持。运动前需了解患病史及家族病史,评估身体状态,鼓励在家庭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减少运动风险。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吃动平衡,让摄入的多余能量通过运动的方式消耗,达到身体各机能的平衡。一次完整的运动包括准备活动、正式运动、整理活动。一周运动健身包括有氧运动、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等内容。提倡家庭配备适合家庭成员使用的小型、便携、易操作的健身器材。
  3、老年人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功能,减缓认知功能的退化。提倡老年人量力而行,选择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相适应的运动方式。在重视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锻炼,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提倡老年人参加运动期间定期测量血压和血糖,调整运动量。
  4、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建议在医生和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单纯性肥胖患者至少要达到一般成年人的运动推荐量。控制体重每天要进行45分钟以上的中低强度的运动。在减低体重过程中,建议强调肌肉力量锻炼,以避免肌肉和骨骼重量的下降。提倡运动与饮食控制相结合来减低体重。
  5、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通过运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换一种放松的运动方式,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消除局部的疲劳,但运动量和强度都不宜过大。
  相信大家看了以上内容对个人健康运动规划有了大概了解,行动起来,为自己的健康而努力。

分享:

74

相关推荐

运动是良医,怎样的运动才更健康?

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是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静坐少动是当今慢性疾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

曹音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9/03/12阅读(4530)

03:02

运动与眼睛健康的关系

运动与眼部健康的关系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

黄渝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2021/10/27播放(70749)

慢性病患者怎么运动更健康?

虽然运动对心脏健康有益,但是这并不代表任何强度的运动都有宜于心脏健康。在一些新闻中,我们有时也会看到运动员在赛场上猝死的报道。相对于专业运动员,我们普通人运动...

陈还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2018/06/08阅读(29052)

如何健康的饮酒

在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仿佛喝酒的多少代表着感情的深厚与否,但是往往很多人因为过度饮酒而造成了酒精肝,或者是更加严重的肝病。提醒,合理饮酒,别把悲伤留给我们的肝...

王清贤唐山市中医医院

2019/05/31阅读(9850)

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观念已经逐渐从吃得饱转向吃的好,最终迈入了吃的健康这一方向上。近年来,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慢性病的发生率逐年...

有来医生有来医生健康科普平台

2021/12/31阅读(4144)

怎么通过背部看健康?

背部是以嵴椎为中心的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

付国兵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2018/01/04阅读(12244)

怎么“走路”最健康?

“健步走”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晒步数”也成了微信朋友圈的一种潮流。通过走路锻炼身体,初衷是好的,但骨科专家指出,走路运动虽然有利于健康,但运动要掌...

曹利民榆林市中医医院

2016/12/25阅读(11302)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71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